從恐慌到平和: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急救措施全解析
在家人聚會時,偶爾有人提到糖尿病,往往不以為意。但如果突然出現惡心、喘不上氣,甚至意識有些迷糊,家屬和患者往往會陷入慌亂。其實,糖尿病酮癥酸中毒聽起來可怕,掌握了應急方法,能把風險降到最低。今天就從醫學和生活的雙重視角,幫你像朋友一樣理清思路,為日常健康多一層保障。
01 簡單理解: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是什么?
簡單來說,糖尿病酮癥酸中毒(簡稱DKA)是一種因胰島素明顯不足引發的急性代謝紊亂。人體無法正常利用葡萄糖,反而過度分解脂肪產生酮體,導致血液變酸。“身體里的能量工廠被短路”,不得不用“備胎”脂肪來支撐。
這種狀況進展快速,對身體的沖擊像“緊急警報”:既改變了新陳代謝平衡,也擾亂了電解質。它是糖尿病常見但危險的突發狀況之一,特別是在1型糖尿病人群中更為多見,需要及時識別和干預。
02 早期信號 & 明顯癥狀:如何第一時間發現?
階段 | 常見表現 |
---|---|
早期(輕微,偶爾) | 輕度口渴、口干;偶有尿多、輕微乏力 |
進展期(持續,明顯) | 持續劇烈口渴、頻繁排尿 惡心、嘔吐、腹痛 呼吸逐漸變深變快(有點像在“喘著粗氣”) 皮膚干燥、容易困倦甚至昏迷 |
?? 識別提醒:如果家中有糖尿病患者,發現孩子或老人突然不停喝水、總是往衛生間跑,而且伴有惡心、呼吸變急,不要猶豫,立即監測血糖,并考慮DKA的可能性。
【病例分享】
一位16歲的女學生,家長發現她近期總說口渴、上廁所特別頻繁,一天突然惡心、嘔吐,被送往醫院后被診斷為酮癥酸中毒。這個例子說明早期變化很容易被忽略,需要家人的細心觀察和及時判斷。
03 發生原因:什么情況下容易出現DKA?
- 胰島素中斷:像1型糖尿病人忘記打胰島素、胰島素泵脫落,最容易促發DKA。
- 感染應激:發燒、肺炎、泌尿道感染等,都會加重胰島素需求,讓原本的“糖代謝平衡”瞬間被打破。
- 劇烈應激反應:手術、大出血等突發狀況,讓激素水平變化,導致體內用糖“進退失據”。
- 不規律飲食:長期不進食或暴飲暴食,身體“燃料”鏈斷裂,也可能陷入危險。
?? 數據角度: 一項系統回顧顯示,80%以上的DKA急診與胰島素漏用、感染緊密相關(Umpierrez et al., 2002)。
提醒:有糖尿病病史的人,遇到感冒、高燒,或者突然出現消化癥狀時,別大意,風險此時最高。
04 現場急救怎么做?關鍵行動指南
- 及時補充水分:口渴時少量多次飲水,等專業人員未到前可口服淡鹽水,但昏迷或嘔吐嚴重者不建議強行喂水。
- 家用血糖儀檢測血糖和尿酮:數值很高(通常>16.7mmol/L)且尿酮陽性提示DKA可能。
- 迅速就醫:出現持續嘔吐、呼吸加快、精神萎靡、意識不清等任何一個,就要立刻撥打急救電話,等待專業救治。
?? 快速小結:任何疑似DKA的表現,都建議直接送正規醫院急診,而不是在家拖延。尤其老人和小孩,發展速度可能比成年人更快。
05 急救過后,醫院里到底怎么做?
急診醫療團隊會給予靜脈補液、胰島素滴注、糾正電解質紊亂(如鉀離子異常)等,所有措施都精確到分鐘和毫升。
住院期間,醫生會持續監測血糖、酮體和電解質,動態調整方案,直到代謝恢復正常。急救處理過關后,還需要明確誘因,如感染、用藥等,防止后續反復發作。
【碰到類似情況怎么辦?】
“我父親61歲,因重感冒未及時調整胰島素,住院查出DKA,出院后醫生詳細評估了用藥方案。”這種經歷提醒慢性病患者每次發病都需復盤病因,讓日后管理更得力。
溫馨提示:DKA不是一治就好,后續要跟醫生定期復查,根據體質調整用藥,把控制效果維持下來。
06 預防之道:讓風險降到最低的方法
具體方法 | 實用做法 | 對健康的好處 |
---|---|---|
規律監測血糖 | 早餐前、睡前、運動后自測,發現異常及時調整 | 幫助發現血糖變化,預防DKA突發 |
精細化胰島素管理 | 遵醫囑按章使用胰島素,出現特殊狀況主動溝通醫生 | 保持代謝平衡,降低酮癥風險 |
豐富膳食與適度運動 | 粗糧、豆制品+葉菜/橙色蔬菜搭配;每周適量運動 | 增加胰島素敏感性,提升整體代謝能力 |
每日足量飲水 | 白開水為主,三餐之間主動補充,不渴也喝小口水 | 有助預防脫水,降低酮體生成風險 |
定期健康檢查 | 每年至少一次血糖+尿酮檢查 | 早發現潛在危險因素,爭取主動權 |
?? Tips: 血糖控制理想的人,DKA風險極低。正面的生活管理,就是最“保險”的防線——營養多樣,有節奏運動,飲水充足,及時聽醫生話,家人都能放心。
【真實反饋】
一位47歲的糖尿病男士,退休后習慣日常步行、注重蔬菜粗糧,配合規范用藥,近10年沒有出現一次急性并發。這個故事說明,科學預防其實不難,貴在堅持。
主要參考文獻
- Umpierrez, G. E., Kitabchi, A. E., Murphy, M. B., & Barrett, E. J. (2002). "Diabetic ketoacidosis and hyperglycemic hyperosmolar syndrome." Diabetes Spectrum, 15(1), 28-36.
- Wolfsdorf, J. I., Glaser, N., & Sperling, M. A. (2006). "Diabetic ketoacidosis in infants, children, and adolescents." Diabetes Care, 29(5), 1150-1159.
- Gosmanov, A. R., Gosmanova, E. O., & Dillard-Cannon, E. (2014). "Management of adult diabetic ketoacidosis." Diabetes, Metabolic Syndrome and Obesity: Targets and Therapy, 7, 255-264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