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如一個7歲男孩連續數周小腿疼,平時跑得慢,X光片又查不出病因,醫生就會考慮做骨顯像,為的是抓住早期征兆。
雖然骨顯像中用到的是放射性藥物,不過劑量非常低。對于孩子來說,他們的身體正在生長,對輻射更敏感,這也是家長容易擔心的地方。兒童身體細胞分裂旺盛,輻射可能對這些細胞造成一定損傷,尤其是反復多次接受時風險會增大。
一次常規骨顯像的輻射大致相當于2-3次胸部X光,總體來說對健康影響較小。
美國核醫學學會資料指出,兒童骨顯像的有效輻射劑量通常為3-5毫西弗(mSv),遠低于成人CT檢查。
坐完骨顯像,很多家長第一反應是:孩子現在是不是個“小輻射源”?家庭成員,尤其是懷孕的媽媽或年幼弟妹,需要與孩子拉開一定距離嗎?
對象 | 推薦最少避免密切接觸時間 | 具體說明 |
---|---|---|
孕婦 | 24小時內 | 避免共枕、擁抱等緊密接觸 |
學齡前兒童 | 12小時內 | 分床睡覺,減少懷抱時間 |
普通成人 | 不限 | 正常生活接觸基本無風險 |
為什么要這樣定?
注射的放射性藥物通常在24小時內排泄(主要經尿液),體內輻射快速減少。為了更加穩妥,建議孩子完成骨顯像當天多喝水、勤上廁所,加速代謝(參考:Fahey, F. H., et al., Radiat Prot Dosimetry, 2008)。
措施 | 目的 | 生活中的操作方法 |
---|---|---|
飲水量增加 | 加快藥物排泄 | 檢查當晚不少于4次如廁 |
分床睡 | 減少親密接觸 | 與兄弟姐妹單獨睡 |
個人洗浴 | 去除皮膚表面微量放射物 | 檢查當日晚上洗一次澡 |
有位9歲女童,因學跳舞時左膝不適,普通X線未見異常。骨顯像檢查明確為輕微炎癥,通過休息和調整鍛煉,1月后癥狀消失。
啟示:多一分仔細檢查,有助孩子安心生活,也讓家長少跑彎路。
說到底,骨顯像只是幫助醫生和家長“解開疑團”的一種工具。學會用科學的態度看待檢查,遵循醫囑、生活規律、合理飲食,孩子就能健康快樂地長大。很多焦慮其實是源于不了解,只要明白原理,做好簡單防護,沒有必要心生恐懼。小心臟也需要大家用科學守護,而不是過度擔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