寶寶的哭泣不是問題!新生兒腸絞痛的緩解方法
夜深人靜,爸媽卻還圍著哄哭的寶寶團團轉,哪怕已經換了尿布、喂了奶,懷里的孩子還是一個勁地大哭。對于新手爸媽來說,這樣的夜晚其實并不少見。尤其在寶寶出生后的頭幾個月,腸絞痛往往讓許多個家庭手足無措。不過,弄清楚它到底是什么,并掌握幾招應對辦法,能讓這段特殊時期更加從容。
什么是新生兒腸絞痛?
“腸絞痛”這個詞,聽著讓人有點慌。其實,它指的是寶寶在很小的時候,反復出現“沒來由”的大哭,尤其是在傍晚或夜里更常見。一般來說,滿月到三個月的寶寶最容易中招。有點像突如其來的“哭泣風暴”,但大多數情況下,寶寶的健康并沒有大問題。
數據顯示,大約有20%的新生兒會經歷腸絞痛(Lucassen et al., 2001)。雖然不會直接影響寶寶的成長發育,但確實會讓家長感覺身心俱疲。這主要是因為寶寶哭起來往往難以安撫,不管怎么抱、怎么哄,有時似乎都不見效。
Tip:腸絞痛多出現在寶寶的出生最早三個月,常被稱為“三月魔咒”。
腸絞痛的癥狀與識別
表現 | 描述 | 生活場景 |
---|---|---|
持續性尖銳哭鬧 | 哭聲高亢、時間長,經常一哭就是一小時以上 | 寶寶白天安靜,傍晚或夜里突然哭鬧不止 |
腹部明顯脹氣 | 腹部看起來鼓鼓的,摸著也偏緊 | 換尿布時發現寶寶肚子隆起,有時還會“噗噗”放屁 |
不易安撫 | 怎么抱、拍、哄都暫時不起效 | 家長不斷換姿勢、來回踱步,寶寶還是鬧個不停 |
有一位2個月大的男嬰,平常吃奶、體重增長都不錯,但是到了晚上總是哭鬧大約兩三個小時。檢查沒有發現其他健康異常,這正是腸絞痛的典型例子。早期可能只是偶爾小哭,但發展到癥狀明顯時,寶寶常表現得哭聲尖銳而持久,父母明顯感到壓力驟增。
Tips:如果寶寶白天情緒穩定,僅特定時段鬧騰,而且沒有發燒、嘔吐等其他異常,多半就是腸絞痛。
腸絞痛為什么會出現?
- 消化系統發育不成熟: 新生兒的腸道“工作經驗”還很有限,偶爾會像沒磨合好的小機器,容易跑偏或“卡殼”,造成氣體堆積,觸發腹痛。(參考:Heine et al., 2017)
- 微生態暫時失衡: 有研究說,腸道菌群在寶寶出生最初幾個月并不“穩定”,有些菌群過多或過少,都會影響消化和排氣(de Weerth et al., 2013)。
- 喂養方式差異: 部分寶寶吃奶時喝進了過多空氣,有的奶嘴孔過大、姿勢不對,也會讓肚子里積累更多氣體。
- 個人敏感性差異: 每個寶寶對腸胃不適的敏感度不同,也有一些家族或遺傳的成分。
說起來,腸絞痛并不是誰的錯,更像是成長路上短暫的小麻煩。通常隨著月齡增長,這個階段就會自然過去。
緩解腸絞痛:飲食與喂養小妙招
方法 | 具體建議 | 場景說明 |
---|---|---|
調整喂奶頻率 | 嘗試少量多餐,每次不用吃太多,減少肚子里的壓力 | 每2-3小時喂一次,防止過度饑餓或吃撐 |
選擇合適奶嘴/奶瓶 | 用小孔奶嘴,喂奶過程中奶嘴充滿奶,減少吞咽空氣 | 發現寶寶吃奶時經?!肮緡!睅馀荩梢該Q個型號試試 |
母乳媽媽調整飲食 | 媽媽可以多吃新鮮蔬菜水果,少刺激性食物(如過辣/過咸) | 媽媽飲食清淡,寶寶肚子更舒服 |
營造安靜溫和的進食環境 | 吃奶時盡量減少干擾,保持光線柔和、環境安靜 | 寶寶在安靜的房間里專心吃飯,不容易被“打斷” |
重要提示:預防腸絞痛,不要隨意更換奶粉,遇到“特殊奶粉”一定要和專業醫生溝通。
家庭護理:舒緩寶寶不適的實用方法
- 輕柔腹部按摩 ??
順時針方向在寶寶肚臍周圍,輕輕轉圈,每次5-10分鐘,可以促進氣體排出。 - 調整抱姿 ??
試試讓寶寶趴在成人前臂上,用“飛機抱”姿勢走動,適合緩解脹氣。 - 溫熱敷肚子 ???
用溫毛巾敷在寶寶腹部(溫度接近體溫),每次3-5分鐘,有助于放松腸道。 - 白噪音輔助 ??
可以在房間放一些輕柔的白噪音或低聲音樂,為寶寶營造安全感。
生活里,很多家庭靠這些小招數讓“腸絞痛時間”溫柔度過。比如,一位4周大的女嬰,經常在按摩和溫熱敷后,放松入睡。也有父母發現,邊抱邊輕輕晃動,有助于寶寶放松,自己也不會太焦慮。不過,這些方法不直接治愈腸絞痛,但能幫助度過難熬的時刻。
什么時候要找醫生幫忙?
- 寶寶哭鬧持續4小時以上,且越來越嚴重
- 伴隨發燒、嘔吐、明顯腹脹不能緩解
- 大便變色、帶血或次數減少,很久沒排尿
- 哭的時候肚子變硬,臉色蒼白或嘴唇發紫
有的爸媽擔心“是不是漏診了什么”,其實大多數腸絞痛的寶寶在醫生檢查后都能排除其他疾病。如果寶寶持續反常,建議到正規的兒童醫院讓專業兒科醫生評估一下,排查排尿或腸道疾病等更嚴重的情況。一旦有以上信號,要及時帶寶寶就診,不要“硬挺”。
參考文獻
- Lucassen, P.L.B.J., Assendelft, W.J.J., Gubbels, J.W., van Eijk, J.T.M., & van Geldrop, W.J., & Knuistingh Neven, A. (2001). Effectiveness of treatments for infantile colic: systematic review. BMJ, 323(7310), 1563-1566.
- Heine, R.G., AlRefaee, F., Bachina, P., De Leon, J.C., Geng, L., Gong, S., ... & Vandenplas, Y. (2017). Lactose intolerance and gastrointestinal cow's milk allergy in infants and children–common misconceptions revisited. World Allergy Organization Journal, 10(1), 41.
- de Weerth, C., Fuentes, S., Puylaert, P., & de Vos, W.M. (2013). Intestinal microbiota of infants with colic: development and specific signatures. Paediatrics and International Child Health, 33(2), 62-63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