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生兒黃疸:光明背后的暗影
01 什么是新生兒黃疸?
在許多產房里,家長們常常會發現寶寶出生后的幾天,臉蛋和小身子竟然泛出淡淡的黃色。護士卻笑著解釋:“這很常見,大多數新生兒幾天后就會恢復正常。”不過,這種“初來乍到的小黃臉”,背后不只有溫馨和可愛,也隱藏著一些健康上的需要留心的事情。
簡單說,新生兒黃疸是由于血液中膽紅素升高,引起皮膚和眼白發黃。它分兩類:一種是大部分寶寶都會經歷的“生理性黃疸”,通常不會帶來太大問題;另一種則叫“病理性黃疸”,這類則有可能影響健康,需要特別關注。
小TIPS: ?? 寶寶出生后一周內出現輕度黃疸基本屬于正常。不必過度緊張,但也別掉以輕心。
02 膽紅素為什么會升高?
- 1. 新生兒肝臟功能尚未發育成熟
寶寶體內的膽紅素主要來自破壞后的紅細胞,而新生兒的肝臟還沒完全準備好“清理”這些膽紅素,于是就容易堆積在體內,皮膚和眼白就像被薄薄的黃色紗布罩了一層。 - 2. 紅細胞更新速度快
新生寶寶血液里的紅細胞數量本來就多,新陳代謝又快,壞掉的紅細胞增加,當然產生的膽紅素也更多。 - 3. 其他病理性原因
有些嬰兒由于溶血(如ABO血型不合)、感染、遺傳性代謝問題等,會導致膽紅素升高。這類屬于“病理性黃疸”,一般需要醫生詳細查找原因。
例子: 有位6天大的男嬰,因母乳不足,體重下降明顯,出現了較重的黃疸。后經補充母乳及光照治療后,指標逐漸恢復。
這個例子提醒我們,原因不同,處理方式也就不同。
03 怎樣看出寶寶得了黃疸?
表現 | 對應情況 | 家庭小觀察 |
---|---|---|
皮膚輕度發黃(臉、軀干部) | 初期/生理性 | 一般出生后2-3天出現,寶寶吃奶好、精神好就不必太擔心 |
眼白發黃 | 膽紅素升高明顯 | 可用手指輕按額頭或鼻根,看是否出現更明顯的黃色 |
持續、進展快的發黃,蔓延到四肢 | 警惕病理性 | 皮膚不僅眼白黃,還蔓延到四肢,需及時就醫 |
伴隨嗜睡、不吃奶、哭聲弱 | 嚴重黃疸 | 這時候極需盡快找醫生評估 |
注意: 輕度黃疸出現多在生后2~4天,隨著時間自然減輕;如果一天比一天重,或孩子精神出現變化,一定別拖延。
04 黃疸會帶來哪些健康風險?
多數新生兒的黃疸屬于自限性的“小插曲”,但病理性、嚴重的黃疸可能演變為麻煩。最令醫生警惕的,是膽紅素“淤積”進入大腦(醫學上叫做“核黃疸”),有導致神經系統損傷的風險。
健康影響具體包括:
- 核黃疸:若不及時處理,嚴重的高膽紅素可能損傷腦組織,出現抽搐、聽力下降等后遺癥(Watchko, J. F. & Maisels, M. J., 2017)。
- 發育受損:重度黃疸影響腦發育,甚至留下永久性神經障礙。
數據顯示,絕大部分輕中度黃疸隨著增齡會自愈,但極少數嚴重病例需要密切關注(Mayo Clinic Staff, 2021)。
05 醫生如何判斷黃疸的類型和嚴重程度?
- 皮膚觀察及家庭初篩
在日常護理時,家屬可以通過按壓寶寶皮膚的方式初步判斷是否發黃,但光靠肉眼常常難以準確區分。 - 膽紅素測定
醫院里,醫生會通過皮膚膽紅素儀或抽血檢測總膽紅素濃度,結合寶寶年齡、體重等因素進行評估。 - 找出具體原因
若膽紅素異常升高,還需進一步排查溶血、感染、遺傳病等,必要時做血型及感染相關檢測。 - 腦部評估
一旦出現神經系統癥狀,醫生可能會安排頭顱核磁等輔助檢查。
小提醒: 日常篩查確實會漏掉一些風險,定期體檢對新生兒很有必要。如果寶寶在家里已有明顯黃疸,盡快聯系專業醫療部門。
06 新生兒黃疸,該如何科學治療?
- 光療(藍光照射) ??
醫學界首推的首選方法。寶寶裸露皮膚,“曬曬”特殊的藍色光,可以幫助體內膽紅素轉變成易排出的無害物質。使用藍光的過程里,家長需要避免自行暫停或中斷,配合醫護安排最好。(參考: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, Subcommittee on Hyperbilirubinemia, 2004\) - 換血療法 ??
只有膽紅素極高時才會實施,將寶寶體內部分血液替換出去,從而降低膽紅素濃度,這種方式通常只在重癥時才會啟動。 - 充足喂養 ??
獻給母乳媽媽和混合喂養家庭:充足哺乳不僅有助于寶寶新陳代謝,也能推動膽紅素通過大便及時排出。 - 妥善監護與隨訪
病情監護和復查同樣重要,尤其對于有病理性黃疸風險的嬰兒,醫生會建議定期回院檢查。
?? 注意: 千萬不要自行給寶寶“曬太陽”來消黃疸,這會引起脫水或者灼傷皮膚。家庭中,治療黃疸要遵從醫生指導,不要輕信網絡偏方。
07 實用照護與健康飲食建議
對于寶寶的照料,科學喂養和及時發現異常最關鍵。家長每天多花幾分鐘觀察寶寶皮膚和精神狀態。如果醫生沒有特別限制,母乳喂養應持續進行。下面有一些具體建議表格:
推薦做法 | 理由說明 |
---|---|
母乳喂養 | 有助于寶寶糞便中的膽紅素及時排出,減少黃疸概率 |
規律檢測 | 出生前兩周內,每天簡易觀察皮膚顏色和吃奶量,及時發現異常 |
定期復診 | 尤其有溶血家族史、早產或雙胎的寶寶,定期醫學隨訪很必要 |
及時補充液體 | 出現脫水跡象時,遵醫囑適當補充液體 |
溫和提醒: 寶寶出現不明原因的精神萎靡、哺乳拒絕或持續加重的皮膚黃染時,最佳選擇是帶去正規醫院兒科或新生兒??凭驮\。
參考文獻
-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, Subcommittee on Hyperbilirubinemia. (2004). Management of hyperbilirubinemia in the newborn infant 35 or more weeks of gestation. Pediatrics, 114(1), 297-316.
- Watchko, J. F., & Maisels, M. J. (2017). Jaundice in low birthweight infants: pathobiology and outcome. Archives of Disease in Childhood - Fetal and Neonatal Edition, 102(2), F156–F161.
- Mayo Clinic Staff. (2021). Infant jaundice. Retrieved from Mayo Clinic Websit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