導管介入治療后的傷口護理:從細節到安全的全解析
01|什么是導管介入治療?生活中會遇到嗎?
在醫院里,有時我們會聽說“微創手術”,比如做冠脈介入、下肢動脈介入,甚至腦血管里放支架。其實,這些都是導管介入治療。它就像在體內“搭建高速公路”,通過一個很小的穿刺口,把導管送到病灶,完成疏通或者修補。相比傳統手術,這種方式創傷很小,恢復也快。
不過,雖然小小傷口看起來不起眼,后續護理并不能掉以輕心。傷口周圍的那點紅腫、不適,其實蘊藏著不少健康細節——做得好,康復飛快;做不好,可能惹上一身麻煩。
02|傷口護理到底有多重要?別把“小口”當小事
日?,F象 | 可能影響 |
---|---|
患者覺得傷口沒大礙,敷料一破就直接用手摸 | 細菌容易趁虛而入,增加感染風險 |
覺得痛癢,反復撓傷口邊緣 | 細胞修復被干擾,延遲愈合,還可能留下色素沉著或疤痕 |
做完手術就活動自如 | 有血腫、滲出等風險,甚至引發深層并發癥 |
有一位63歲的男性患者,做了下肢導管介入術,術后嫌穿刺點包扎厚重,就私自拆掉紗布。結果第二天穿刺部位滲血、紅腫厲害,延誤了康復。這個例子告訴我們,傷口護理不到位,后果可不只是“疼一下”那么簡單。
03|護理原則:把握三要點,打好第一道防線
- ① 嚴格無菌: 每次接觸或更換敷料前,需認真洗手,避免直接用手摸傷口。醫護人員會使用無菌手套,家庭護理時也最好戴上一次性手套。
- ② 保持清潔與干燥: 傷口沒愈合前,盡量別用水浸泡,不要在傷口部位敷濕毛巾。洗澡時可用保鮮膜包住穿刺點。
- ③ 按時換藥: 敷料一旦潮濕、變色或松脫,盡快更換。一般來說,術后24小時內要評估一次,之后根據醫生建議換藥。特殊情況下,比如遇到滲出增多,則要提前處理。
Tips: 避免穿過緊或粗糙的褲子/襪子,減少摩擦對傷口的刺激。
04|哪些護理錯誤最常見?怎么避開這些“坑”?
- 隨意揭開敷料 覺得不舒服、透氣性差就立刻揭開,但這樣會暴露傷口,易沾灰塵。預防:遵醫囑更換,自己別頻繁碰,觀察有無滲出再決定。
- 自行消毒“過度” 用酒精、碘伏多次擦,一天幾遍,甚至擠壓傷口。其實,頻繁刺激反而會影響新的組織生長。處理:每次按規范消毒就可,不需要頻繁“刷”。
- 局部活動太早 有的患者喜歡術后馬上下床活動,以為越早越好。實際上,術后過早負重,容易讓傷口裂開。建議:術后頭2天多休息,上床時小心,傷口附近不使勁。
- 對紅腫、發熱掉以輕心 有37歲的女性患者,介入術后穿刺點局部發燙、變硬。她誤以為正?;謴?,結果拖至局部嚴重感染才就醫。類似情況下,異樣的紅熱要馬上請醫生檢查。
小建議: 護理時注意分工,不同家庭成員間交叉接觸可能帶來額外風險。
05|風險機理:傷口為啥容易“鬧事”?
從身體機制看,介入手術后的小傷口本質上是皮膚表層和小血管的斷裂,雖然面積不大,但正好成為細菌進入體內的“入口”,干擾身體修復程序。再加上部分患者伴有糖尿病、免疫力低等慢病基礎,更容易傷口愈合慢、感染率升高。
- 老人、慢性病患者:修復能力本身就弱,穿刺點恢復期會變長。
- 傷口應激期:術后頭3天身體炎癥反應突出,局部免疫力反而變弱,容易讓細菌趁機“作亂”。
- 研究顯示:介入患者發生穿刺部位感染的發生率約為1.5%~3.3%,不容小覷(Smith et al., 2021)。
額外提醒:部分藥物,如抗凝劑會影響止血機制,讓傷口愈合更慢。
06|護理流程中遇到問題,怎么辦?
異常信號 | 建議處理方式 | 何時就醫? |
---|---|---|
持續滲血,按壓仍不能止 | 立即局部壓迫,保持臥床,避免用力活動 | 壓迫10分鐘無效,立刻就醫 |
紅腫加重,皮膚變硬或者發燙 | 不要自行處理,避免搔抓或用熱水袋敷 | 這可能是感染征象,應盡快醫院評估 |
發現有滲液異味或變色 | 局部保持清潔,避免再次污染 | 出現黃色、綠色等膿性分泌物時需及時就醫 |
出現大面積青紫/瘀斑 | 減少活動,避免壓迫傷口部位 | 青紫持續加重或伴劇痛需醫院處理 |
說明:如發生發熱、全身無力等全身反應,切勿自行購藥拖延,應第一時間前往醫療機構。
07|日常護理,實際能做些什么?如何科學自我管理?
- 營養均衡,適量補充蛋白質: 例:雞蛋、瘦肉、豆制品,能為組織修復提供“原料”。
食用建議:每餐有肉類或蛋類,搭配時減油少鹽,避免濃味調料。 - 保持生活節律和情緒平和: 例:作息規律、避免熬夜,讓身體恢復更快。
做法:早晚固定時間休息,以助免疫力穩定。 - 合理安排活動量,循序漸進: 例:術后一兩天以內多休息,3天后可酌情下床輕微活動。
做法:活動時保護穿刺點,避免牽拉和碰撞。 - 家中常備簡單護理物品: 例:消毒棉簽、無菌敷料、醫用膠帶等,以便臨時更換。
自我觀察小技巧:每天對比傷口周邊皮膚顏色和溫度,發現異常及時筆記,便于醫生追蹤。
08|總結與溫和建議
很多時候,看似很小的傷口,卻是身體恢復的關鍵一環。只要你按流程護理,及時識別異常、不慌不忙地求助專業醫生,99%的介入傷口都能安全結痂,留下最小的痕跡。
平時多點細心和耐心,能夠讓復原變得更簡單。不必過度擔心,但也不能掉以輕心。如果你或者家人剛做完介入治療,希望這份“護理小貼士”給你一點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