揭秘顯微鏡下的秘密:病理切片制作全流程
01 病理切片的意義與應用
在醫院檢查時,不少人都聽說過“送病理”這個建議。可能你也經歷過:做完胃鏡或腸鏡,醫生取下一小塊組織送往病理科。其實,這一步遠比想象中重要——就像偵探在尋找關鍵證據,醫生也要借助切片才能看清細微的病變。病理切片是現代醫學診斷腫瘤、炎癥等疾病的核心手段,幾乎所有重大疾病的最終判斷都離不開這一步。從腫瘤良惡性,到炎癥類型,再到某些感染,都要依賴這張薄如蟬翼的切片下的“微觀世界”說話。
02 “取材”到“切割”:每一步都很關鍵
- 標本收集: 一位55歲的男性,胃鏡時發現“可疑病變”,醫生取下米粒大小的組織,這就是病理切片的起點。取材時講究位置,一定要覆蓋病變區域和周圍正常組織,這關系到判斷的準確性。
- 定點切割: 取回標本后,病理科醫生會在顯微鏡下判斷切割點。例如,乳腺腫塊標本要切出腫瘤邊緣及中心,以便后續分析。操作時用專門的小刀或設備,切下的每一塊都像拼圖孜孜以求完整展現全貌。
03 固定與脫水:鎖住“原貌”才有好結果
標本采集完成后,第一件事是“固定”——一般會用福爾馬林溶液,將組織分子結構穩定下來,防止腐爛或變性。這類似給一幅畫定上框架。接下來要為組織“脫水”,逐步用不同濃度的酒精抽離組織水分,否則石蠟(后續包埋材料)無法滲透。
步驟 | 操作目的 | 風險/要點 |
---|---|---|
固定 | 保持正常結構,防止腐敗 | 不及時會導致細胞溶解,難以判斷病變 |
脫水 | 移除組織水分,為包埋做好準備 | 脫水不足會影響后續的石蠟滲透效果 |
04 包埋:石蠟、樹脂各有千秋
組織固定和脫水后,下一步是“包埋”。最常見的是石蠟,也有用樹脂的特殊情況。石蠟適合大部分常規檢查,能夠均勻滲透標本,為切片提供良好支撐。特殊場合,如需要超薄切片觀察細胞器,可能會選擇樹脂包埋,能承受更薄的切割不過制作更復雜。
包埋材料 | 適用范圍 | 影響 |
---|---|---|
石蠟 | 常規組織病理學 | 操作簡便,染色效果佳 |
樹脂 | 電子顯微鏡、細胞器觀察 | 制片超薄但成本高,流程更復雜 |
05 切片技術:毫米之上的“工藝品”
包埋好的組織要通過切片機“變身”為厚度僅幾微米的薄片。經驗豐富的技師需要控制切面平整,避免組織結構受損。切片太厚會掩蓋細微結構,太薄則容易撕裂。因此這一步既是技術也是藝術。
- 石蠟切片:厚度多在3-5微米,適合一般病理觀察。
- 冰凍切片:用于術中快速診斷,速度快但結構略粗糙。
- 超薄切片:如電子顯微鏡下,厚度可達0.05微米以下。
06 染色和顯微鏡下的診斷
這一步就像給黑白照片上色。染色劑會和細胞內不同成分結合,讓結構分層更清楚。最常用的是HE染色(蘇木素-伊紅),能區分細胞核和細胞漿。有些疾病需要特殊染色,例如銀染、PAS染色等。
顯微鏡下,醫生會結合臨床信息進行判讀。例如遇到一個42歲的女性,子宮標本染色后發現異常細胞聚集,最終證實為良性瘤,這說明病理切片及染色為明確診斷提供了關鍵證據。
染色類型 | 適用場景 | 功能意義 |
---|---|---|
HE染色 | 常規初篩 | 分辨基本結構 |
PAS | 腎臟/肝臟特定病變 | 高亮糖原/粘多糖 |
銀染 | 神經、真菌感染 | 顯示纖維、病原體輪廓 |
07 身體不適時,該如何行動?
- 發現不明腫塊、持續性不適等癥狀時,及時就醫,讓專業醫生決定是否需要取病理標本。
- 手術前若有病理需要,配合醫生取材,避免遺漏關鍵信息。
- 定期體檢,尤其家族有腫瘤、慢性疾病史的人,更要重視必要時的病理診斷。
行動建議 | 重點說明 |
---|---|
定期體檢 | 有家族腫瘤史或慢病史群體尤需關注 |
配合取材 | 手術、穿刺等環節聽從醫生安排 |
主動提問 | 如果對病理有疑問,及時與主治醫生溝通 |
幫助組織修復,有助于健康。
參考資料
- Culling, C. F. A., Allison, R. T., & Barr, W. T. (1985). Cellular Pathology Technique. 4th Edition. Butterworths.
- Kiernan, J. A. (2015). Histological and Histochemical Methods: Theory and Practice (5th Edition). CRC Press.
- Kumar, V., Abbas, A. K., & Aster, J. C. (2020). Robbins and Cotran Pathologic Basis of Disease (10th Edition). Elsevier.
- McCance, K. L., & Huether, S. E. (2018). Pathophysiology: The Biologic Basis for Disease in Adults and Children (8th Edition). Elsevier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