揭開病理科的神秘面紗:從細胞到疾病的探索之旅
01 病理科檢查是什么?
你有沒有在體檢時收到過“建議進一步病理檢查”的提醒?其實,病理科離我們的日常生活并不遙遠,無論是做手術后的組織取樣,還是一些常規的癌癥篩查,背后都少不了病理科醫生的分析。病理檢查其實就是通過對組織、細胞甚至是基因層面的研究,幫助臨床醫生弄清楚到底發生了什么問題。這一步,就像偵探尋找線索一樣,是判斷很多疾病的關鍵。
場景 | 病理科檢查的作用 |
---|---|
術后組織送檢 | 判斷腫瘤良惡性及手術切除是否徹底 |
宮頸刮片 | 篩查早期宮頸癌變 |
不明原因腫塊 | 確定腫塊性質(如炎癥、囊腫或腫瘤) |
?? 小提示:病理報告常常作為確診的“最后一錘”,別忽視它的分量。
02 病理科檢查有哪些類型?
- 組織活檢:醫生用細針或手術取下病變組織,送病理科用顯微鏡仔細觀察。比如一位45歲的男性在體檢中發現肝臟小結節,最終通過組織活檢確定是良性病變。這說明病理活檢有助于避免沒必要的手術,也能防止漏掉惡性腫瘤。
- 細胞學檢查:主要分析脫落細胞,如痰液、尿液或宮頸細胞。以宮頸癌篩查為例,常見的巴氏涂片就是利用這一原理,可早期發現癌變跡象。
- 分子病理學:近年來發展迅速,不僅檢查DNA或RNA中的異常,更能發現某些慢性病的遺傳“密碼”。比如,有一位30歲的女性乳腺癌患者,通過分子層面的檢測,為她量身定做了更有效的靶向治療方案。
類型 | 主要用途 | 優點 |
---|---|---|
組織活檢 | 判定病灶本質 | 精準、直觀 |
細胞學檢查 | 篩查和早期診斷 | 方便、無創 |
分子病理 | 遺傳、靶向指導 | 精細、個性化治療 |
03 組織活檢:精準發現“幕后真相”
很多時候,疾病在影像學檢查下不容易區分。組織活檢就像是“現場取證”,醫生用細針、鉗子或者在手術中取下一小塊組織,送去病理科,能看到細胞是不是發生了不正常的變化。例如,一位52歲的女性患者,乳房摸到硬塊。通過組織活檢,病理醫生清晰判斷出是良性纖維瘤,而不是惡性乳腺癌。這個例子提醒我們,精準的病理檢查能讓治療方案更科學。
- 穿刺活檢:利用細針獲取組織,創傷小
- 切除活檢:手術時切除可疑病變,常用于乳腺、甲狀腺等部位
- 內鏡活檢:在胃鏡、腸鏡等操作中取樣,常見于消化道病變
04 細胞學檢查:警惕微小信號
細胞學檢查有點像用顯微鏡“掃雷”。病變早期,細胞結構會產生輕微改變,肉眼難以發現。這時候,分析脫落或取樣來的細胞,就能抓住最細小的異常。例如,一位28歲的女性,每年都做宮頸涂片,某次出現細胞核形態輕度異常,進一步隨訪后恢復正常。這個過程說明,細胞學檢查能夠幫助我們及早發現潛在的風險而非恐慌。
- 宮頸涂片檢查(巴氏涂片):發現宮頸病變信號
- 痰液脫落細胞分析:篩查早期肺部腫瘤
- 腹水、胸水細胞分析:輔助肺、胃等腔體疾病早診
?? 細胞學檢查操作溫和,往往無需麻醉,適合人群廣。
05 分子病理學:走進基因“芯片”
隨著醫學進步,醫生不再只看組織、細胞形態的變化,分子層面正在成為新的主戰場。分子病理學通過檢測基因突變、染色體異常,甚至蛋白質表達水平,將影響疾病發生、發展的更深層原因逐漸揭開。不久前,一位35歲的男性被診斷為某種淋巴瘤,通過分子病理檢查,醫生發現了特定的基因改變,讓他獲得了針對性很強的靶向治療。這種方法不僅讓效果更好,還能最大限度減少副作用。
- 腫瘤基因突變檢測:指導靶向治療
- 藥物敏感性預測:根據基因特征選擇藥物
- 家族遺傳病篩查:尋找致病基因
醫學界認為,分子病理是推進“精準醫療”不可或缺的一環。目前,越來越多的癌癥診治已開始常規應用 (Camidge, D.R. et al., 2019)。
06 為什么會發生疾?。匡L險分析
導致疾病的原因復雜,既有外部環境,也有自身因素。下面簡單梳理下讓細胞“變壞”背后的幾個常見原因:
- 遺傳因素:家族中有癌癥史,某些基因容易出現突變,比如BRCA基因與乳腺癌風險升高有強相關。
- 生活習慣:長期吸煙是肺癌發生的重要危險因素。根據研究,吸煙者患肺癌的風險比非吸煙者高出10倍以上 (Hecht, S.S., 2012)。
- 感染因素:例如幽門螺桿菌(一種胃部細菌)與胃癌、HPV病毒與宮頸癌的關系已被證實。
- 環境暴露:長期接觸二手煙、致癌化學物質(如石棉)等,會增加細胞發生異常的可能。
- 年齡增長:其實年紀越大,細胞復制錯誤的幾率會上升,癌癥和多種慢性病風險自然也就更高 (Siegel, R.L. et al., 2023)。
07 預防和健康建議
與其擔心,不如注重平時的保養。其實,飲食和生活習慣的細微改變,能帶來不小的好處。下面這些建議,簡單易做,對健康有積極意義。
- 新鮮蔬菜水果 + 提升免疫力與抗氧化 + 每天變換品種,綠葉菜、柑橘類、藍莓交替食用
- 高膳食纖維食物 + 改善腸道環境、減少腫瘤風險 + 燕麥、玉米、雜糧做早餐,替換精制食品
- 優質蛋白 + 修復與新生細胞 + 魚、豆制品、蛋類搭配,根據自身體質調整份量
- 規律鍛煉 + 增強體質、調節免疫力 + 每周3~5次快走、游泳或有氧運動,每次30分鐘左右
- 定期篩查
- 40歲以后建議定期體檢,女性可每2~3年完成一次宮頸細胞學檢查
- 有家族高風險因素人群,根據醫生指導增加相關病理項目
預防行為 | 推薦頻率 |
---|---|
吃新鮮蔬果 | 每天多樣化 |
有氧運動 | 一周3~5次 |
定期篩查 | 根據年齡和風險個性化安排 |
08 人工智能助力病理科:未來展望
其實,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,病理診斷的效率和準確性迎來新飛躍。機器學習算法能快速辨認異常細胞,幫助小型醫療機構獲得更靠譜的診斷結果。近幾年有多項國際研究表明,某些AI輔助分析在乳腺癌篩查中準確率可與經驗豐富的專家媲美 (Campanella, G., et al., 2019)。這推動了醫療公平,也讓醫生有更多時間關注疑難復雜病例。
參考文獻
- Camidge, D.R., Krop, I.E., Trastuzumab Deruxtecan in HER2-Positive Breast Cancer, 2019,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, 382(7): 625-636.
- Hecht, S.S., Tobacco smoke carcinogens and lung cancer, 2012,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, 104(10): 745-758.
- Siegel, R.L., Miller, K.D., Wagle, N.S., Jemal, A., Cancer Statistics, 2023, CA: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, 73(1): 17-48.
- Campanella, G., Hanna, M.G., Geneslaw, L. et al., Clinical-grade computational pathology using weakly supervised deep learning on whole slide images, 2019, Nature Medicine, 25: 1301-1309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