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沒有試過長時間坐飛機,下飛機后小腿突然覺得發脹?其實,像這樣在日常生活中偶爾出現的"腿腫"、"小腿皮膚發緊"往往很容易被忽略。對于大多數健康人來說,這些小狀況不算什么,但靜脈血栓栓塞癥(VTE)就像是一位不速之客,可能悄悄潛伏在一些并不顯眼的小變化里。如果沒有及時處理,它可不只是在腿上逗留,還可能“跑”到肺里,引起更大的麻煩。
簡單來講,靜脈血栓栓塞癥包含深靜脈血栓(DVT)和肺栓塞(PE)。DVT是指血塊在深靜脈中形成,最常見于腿部;而PE則是血塊脫落后隨血流進入肺動脈,可能造成呼吸急促、胸悶,甚至有生命風險。
- VTE多見于術后、孕期、肥胖或需要長時間靜止的人。
- 靜脈血栓常常在沒什么感覺時慢慢發展,等癥狀明顯時已進展較重。
風險因素 | 日常表現 | 風險等級 |
---|---|---|
久坐/臥床 | 腿部酸脹、發緊 | 高 |
外傷/手術 | 術后腫脹 | 高 |
妊娠/產后 | 孕晚期腿部沉重 | 較高 |
肥胖、慢病 | 日常活動后腿部不適 | 中等 |
說起來,靜脈血栓的早期癥狀其實很容易被當成普通勞累或者夜間小腿抽筋。早期出現的信號大多輕微、偶爾出現,比如:
- 腿部脹痛:間歇性,一天中有幾次發作。
- 小腿輕微腫脹:不太明顯,不影響走路。
- 皮膚局部溫度升高或輕度發紅。
如果血栓慢慢增大或脫落, 就會出現比較明顯、持續的癥狀,通常如下:
- 持續性單側小腿腫脹、皮膚發亮。
- 走動時明顯加重的疼痛。
- 一旦血栓到了肺部,可能馬上出現呼吸急促、胸口疼痛、甚至咳血。
- 極端情況下,有人會突然暈倒,這就是肺栓塞發展到危重階段的表現。
真實案例:一位63歲的女性,在一次長時間汽車旅行后一側小腿持續腫脹,1周后出現呼吸困難,被診斷為肺栓塞。及時救治后恢復良好。
- 如果出現類似持續癥狀,最好抓緊就醫。
- 早期識別變化,可以減少后期嚴重并發癥。
靜脈血栓一旦發展到明顯階段,最好的辦法是盡快通過醫學手段確認診斷。有些人擔心檢查麻煩、費用高,但其實常見的DVT和PE檢查已經很成熟且快捷。醫學界普遍推薦以下項目:
- 超聲檢查(彩超):無創,無需插管,是發現下肢血栓的首選工具。
- D-二聚體:這種血液指標升高說明體內可能有血栓形成,但并不是每個人都需要查,有癥狀者才考慮。
- CT肺動脈造影(CTPA):主要用于懷疑肺栓塞時,通過增強掃描能直觀“看見”肺部血栓分布。
檢查方式 | 適用場合 | 優點 |
---|---|---|
超聲 | 腿部不適或腫脹 | 安全便捷 |
D-二聚體 | 配合癥狀篩查 | 快速初篩 |
CTPA | 懷疑肺栓塞 | 定位準確 |
注意:確診后請遵循專科醫生的治療建議,切勿自行斷藥或隨意中斷治療。
治療靜脈血栓,目標是防止血塊擴大或者脫落引發嚴重后果。選擇哪種方案會按照患者具體情況而定:
- 抗凝藥物:最常見的治療方法,包括華法林、利伐沙班等。它們能抑制血液凝固,讓現有血栓慢慢被身體"吸收"。通常療程以3-6個月為主,特殊情況可更長。
- 溶栓治療:對于栓塞范圍大、有生命威脅的患者,比如急性肺栓塞,一些醫院可用溶栓藥物,直接溶解血塊,不過這類藥用時需專職醫生嚴格監控,防止出血并發癥。
- 手術及介入手段:個別情況下,如血栓過大、藥物無效,醫生會用機械方式取出血塊或放置濾器,防止血栓進入肺部。
藥物副作用一般包括出血風險、肝功能異常、不良反應等。如果期間出現突然出血、持續頭痛、意識改變等癥狀,也要及時反饋醫生。
- 所有抗凝和溶栓治療都需按時復診及復查,不能隨意斷藥。
- 個體差異大,具體方案需??漆t生定制。
靜脈血栓其實不是無法預防的小問題。合理搭配飲食、適度鍛煉、掌握正確的生活習慣,很大程度上可以減少血栓發生的機會。對于有家族史、慢性病或特殊風險的人群,提前做一些身體檢查也有好處。
- 新鮮蔬菜(含豐富維C與植物多酚):每天攝入300-500克,搭配主食食用,有助血管健康。
- 深海魚(富含Omega-3多不飽和脂肪酸):建議每周2次,每次150克,對維護血液流動性有好處。
- 全谷類食物(膳食纖維豐富):早晨可用燕麥、玉米等作為主食,幫助調節血脂。
- 每日補水:成人每日至少1500毫升溫水,避免過度勞累時脫水。
- 連續坐或臥時間超過1小時,最好每小時活動5分鐘,哪怕只是原地踱步。
- 日常散步、慢跑、游泳都很適合,不追求強度,重在持之以恒。
- 在座位上定時做踝泵運動(腳尖上下翹動),幫助血流。
- 穿彈力襪可減輕下肢腫脹。
- 有血栓風險或病史的人,在醫生指導下可應用低分子肝素等藥物預防。
- 術前術后、孕產期建議和醫生提前評估如有必要進行專業防護。
- 40歲以后,建議每2年做一次下肢靜脈彩超檢查。
- 日常出現單側腫脹或突發呼吸困難,盡快就醫。
- Kearon, C., Akl, E. A., Ornelas, J., et al. (2016). Antithrombotic Therapy for VTE Disease: CHEST Guideline and Expert Panel Report. Chest, 149(2), 315-352. https://doi.org/10.1378/chest.15-0806
- James, A. H., Tapson, V. F., & Goldhaber, S. Z. (2006). Thrombosis during pregnancy and the postpartum period. 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, 194(5), 1311-1315. 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ajog.2005.12.019
- Bauersachs, R., Berkowitz, S. D., Brenner, B., et al. (2010). Oral rivaroxaban for symptomatic venous thromboembolism.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, 363(26), 2499-2510. https://doi.org/10.1056/NEJMoa100790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