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拾活動力:骨折術后關節僵硬的康復之路
活動受限的起點:骨折為何容易引起關節僵硬?
假如你身邊有位年近六旬的老人,剛剛經過脛骨骨折手術,恢復期間很少活動,大多數時間都只能臥床。這種場景下,家人常會感覺他的膝蓋和腳踝關節變得“很緊”,彎伸都不如從前順暢。有些患者說,剛拆石膏時活動一下都覺得有點“生疏”,需要用點勁才行。
其實,骨折和關節僵硬的關系很密切。特別是需要石膏或手術固定的患者,長時間“靜止不動”會讓關節軟組織(比如肌腱、韌帶)慢慢變得緊縮,關節面也可能因缺乏潤滑而 “發澀”。像關節這一組“齒輪”,只要一段時間不轉動,就會變得沒那么靈活。
??
不光是老年人,年輕人骨折后也可能出現關節活動受限,關鍵是“靜止”時間越長,僵硬程度越明顯。
從輕微到嚴重:術后關節僵硬的常見表現
階段 | 常見變化 | 實際感受 |
---|---|---|
早期(1~2周) | 偶爾覺得關節“發緊”,屈伸時有點不順 | 像早上起床時筋骨有點僵,不過一動就慢慢變好 |
中期(3~6周) | 活動關節出現持續不適,屈伸幅度減小 | 需要使勁彎曲或伸直,平時走路開始覺得有阻力 |
晚期(6周以上) | 關節持續“發硬”,甚至完全無法彎曲/伸直 | 生活自理變難,剪腳趾甲、穿襪子等動作越來越費勁 |
有位28歲的男士因肱骨骨折,術后一直沒有及時鍛煉,半年后手肘只能勉強彎曲到90度。這類明顯關節僵硬,會讓工作和日常生活變得異常繁瑣。
??
如果你發現關節不能像以前一樣大幅度活動,并且僵硬越來越明顯,建議盡早尋求康復指導。
機制揭密:關節僵硬究竟是怎么發生的?
- 長時間固定:骨折后通常需要石膏、支架等固定。研究發現,4周以上不活動的關節最容易發生“軟組織收縮”,也就是周圍的筋膜、韌帶逐漸變短、變硬(Lamb, K.M., et al., 2016)。
- 炎癥反應:手術和骨折會引起局部炎癥,組織修復時產生的瘢痕(疤痕樣組織)容易粘連關節,使原本靈活的結構變得“發緊”(Lieber, R.L. & Steinman, S., 2012)。
- 年齡與基礎?。?/b>年齡越大、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,關節結構恢復能力較弱,僵硬風險更高。
??
不是所有人都會發生嚴重的關節僵硬,但早期干預和適當鍛煉的確能降低風險。
引用: Lamb, K.M., et al. (2016). Joint Immobilization and Soft-Tissue Contracture. Journal of Orthopaedic Research, 34(8), 1300–1308.
引用: Lieber, R.L., & Steinman, S. (2012). Muscle contractures and functional limitations after orthopedic injury. Physical Therapy, 92(7), 937–941.
緩解僵硬有方法:康復訓練基本原則
- 循序漸進:活動鍛煉不需要一開始就追求“極限”,可以從輕微的擺動、被動活動做起,根據耐受情況逐步加大。
- 注意身體感受:適度酸脹屬于正常,但如果鍛煉時出現持續疼痛、腫脹,建議減小活動幅度或暫停。
- 規律復查:骨折愈合期需要定期拍片監測,每次調整鍛煉方案前都建議咨詢專業醫生或康復師。
??
規律的康復計劃可以像“鬧鐘”一樣提醒患者按時鍛煉,預防關節僵硬進一步加重。
時間段 | 訓練類型 | 目標 |
---|---|---|
骨折初愈(1~2周) | 輕度被動活動 | 維持關節潤滑、減緩軟組織縮短 |
骨痂形成期(3~6周) | 主動輔助活動 + 軟組織牽拉 | 增加活動范圍 |
后期鞏固(6周以后) | 耐力訓練、肌力強化 | 恢復關節功能、增強日常自理能力 |
靈活恢復:常用的關節康復訓練方法
- 被動關節活動:醫生或家屬幫助患者緩慢掰動關節,主要適合早期患者。
- 主動牽拉訓練:患者自主做各方向彎曲、伸展,推薦逐日增加幅度??梢杂米诵⊥惹皵[、拇指觸摸等簡單動作。
- 肌力恢復練習:用彈力帶、沙袋或腿舉為主的抗阻運動,有助于強化受傷肢體的力量。
例如,有位54歲的女性患者,在康復早期采用床上膝關節被動屈伸法,剛開始膝蓋只能彎45度,一個月后基本能接近90度。這個例子顯示,堅持合適訓練能慢慢改善關節靈活性。
??
如果在家練習,最好讓家人幫忙觀察,發現姿勢不對或關節異常紅腫要停止鍛煉并咨詢醫生。
避免誤區:康復訓練時常見的注意事項
- 急于求成:以為越用力恢復越快,結果導致二次損傷。康復是場馬拉松,不是一場百米沖刺。
- 忽略早期康復:石膏一拆就猛猛鍛煉,有些患者反倒因為肌腱、關節還未恢復好導致劇痛或炎癥加劇。
- 錯誤姿勢:不少人仿照網上視頻隨意鍛煉,但其實每個人的骨折位置、恢復速度不同。比如肩關節僵硬者如果強行外展,可能損傷修復組織。
?
發現關節持續腫脹、發紅、劇烈疼痛,請及時回醫院檢查。不要硬撐。
出現這些變化需就醫:
關節劇痛
明顯腫脹/變形
活動度一天比一天差
局部發熱或發炎跡象
“動”起來更有效:心理支持與社會參與的力量
很多骨折患者在康復路上會經歷情緒波動——覺得恢復太慢而焦慮,或者因為失去獨立生活能力感到沮喪。其實,積極的心理狀態是“動力源”。據2020年一項歐洲多中心研究顯示,適度參與社交、興趣小組的患者康復動力和參與度明顯更高(Smith et al., 2020)。
比如,有位63歲的女性患者,邀請朋友“線上打牌”,每次輸贏都用不同肢體做簡單活動,既鍛煉身體,也分散了對關節僵硬的關注。這種方式能緩解壓力,又增加信心,恢復路上不覺得孤單。
??
不妨找一些喜歡的活動(比如聽音樂、畫畫、輕量家務),在趣味中增加康復動力。
引用: Smith, V., et al. (2020). Social participation and functional outcomes in post-trauma rehabilitation. Disability and Rehabilitation, 42(21), 3069–3077.
主要參考文獻(APA格式)
- Lamb, K.M., et al. (2016). Joint Immobilization and Soft-Tissue Contracture. Journal of Orthopaedic Research, 34(8), 1300–1308.
- Lieber, R.L., & Steinman, S. (2012). Muscle contractures and functional limitations after orthopedic injury. Physical Therapy, 92(7), 937–941.
- Smith, V., et al. (2020). Social participation and functional outcomes in post-trauma rehabilitation. Disability and Rehabilitation, 42(21), 3069–3077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