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破癲癇的桎梏:何時該考慮外科手術?
01. 癲癇是什么?其實不只是“抽風”
有時,身邊人突然倒地、四肢抽動,大家常以為這才是癲癇的全部。其實,癲癇比表面看到的復雜得多。不少患者的發作表現甚至非常輕微:比如一瞬間愣神、短暫失去意識,恢復后什么都不記得。正因為這樣,癲癇常被誤解,也很容易被忽略。
癲癇是因為大腦皮層某一區域神經元突然異常放電,導致短暫的腦功能障礙。這種異??赡苤挥绊懬榫w、記憶力,也可能波及到行動、語言。尤其在年紀大的患者里,偶發的記憶空白更容易被當作粗心,直到影響到生活,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。
02. 藥物治療有哪些局限?什么時候藥物無效了?
癲癇的首選治療通常是藥物,大部分人服藥后可以維持較好的狀態。不過,藥物并不是萬能鑰匙。醫學數據顯示,約有三成患者嘗試過幾種規范藥物治療依然反復發作,這就是所謂的“難治性癲癇”。
藥物控制效果 | 耐藥的表現 | 副作用 |
---|---|---|
部分患者可長期無發作 | 頻繁換藥仍無法控制發作 | 困倦、注意力下降、情緒波動等 |
有的人發作頻率降低但未消失 | 用藥劑量增大后仍發作 | 輕度頭暈或肝腎功能損傷 |
比如有位25歲的年輕女性,最初每年發作一兩次,堅持按醫生要求吃藥,但藥換了三種,發作反而越來越頻繁。精神狀態也受影響,學習和工作都撐不住。這個例子其實很典型,提醒我們:藥物控制不佳時要及時尋求進一步方案。
03. 為什么說手術,有時是改變生活的選項?
很多人聽到“手術”二字會擔心——其實,在藥物無法控制癲癇發作時,手術不再是最后絕望的選擇,反而可能成為提高生活質量的轉折點。
- 發作次數大量減少:手術后,約有半數患者基本沒有再發作(Wiebe S. et al., 2001)。這意味著更自由的生活,擺脫了對藥物和發作的焦慮。
- 擺脫持續副作用:有些藥的副作用會隨著時間加重,手術可以讓患者減少藥量或者停藥,不用一直擔心身體“被拖垮”。
- 生活能力提升:研究發現,手術后患者的認知、情緒狀態、社交表現往往比單純吃藥更有進步。
04. 哪些癲癇患者適合考慮手術?
手術適應癥并不是隨便決定的。只有一部分患者真的適合,大致要符合以下條件:
- 發作頻率高:比如每月多次,嚴重影響生活。
- 標準藥物用足2種以上,療效不佳:即使按醫囑規范長期使用,癲癇還是反復發作。
- 腦影像檢查(如MRI、腦電圖)發現明確異常灶:說明癲癇“起火點”比較局限,并且可以被手術精確定位。
- 經過系統評估,排除手術禁忌癥:比如重要腦功能區不能動,否則可能影響行動或說話。
05. 癲癇手術有哪些類型?過程是怎樣的?
如果醫生初步判斷可以手術,通常會進一步做詳細的功能定位和風險評估。簡單了解,主要有幾種手術類型:
手術類型 | 適用對象 | 主要目標 |
---|---|---|
腦部灶性切除 | 單一癲癇灶,位置明確 | 切除異常放電灶,減少或消除發作 |
迷走神經刺激器植入 | 多灶或不能手術的病灶 | 定期電刺激迷走神經,抑制異常放電 |
胼胝體切斷 | 廣泛性癲癇,手術切除風險大者 | 阻斷異常腦信號的“橋梁” |
- 精準定位癲癇灶(影像+腦電)
- 功能區及發作風險評估
- 制定個體化手術方案
- 術后監護及康復計劃
06. 術后康復:生活真的會變好嗎?
很多人擔心,做完手術是不是就萬事大吉?其實,手術只是一個起點,后面需要科學的康復和密切隨訪。通常術后2-3周就能出院,短期會安排影像復查和藥物調整。有些原先吃藥較多的患者,術后藥物劑量可以逐步減少,有的人甚至完全停藥。不過,是否停藥、停藥速度,一定要在神經科??漆t生指導下進行,不能自行決定。
- 術后頭幾個月:定期復診,記錄發作情況,部分患者偶爾還會有輕微發作,需動態調整用藥。
- 長期康復管理:重視心理支持,有些患者需要心理康復訓練、防治抑郁和焦慮等并發癥。
- 社會功能與回歸:不少患者術后生活工作逐步恢復正常,自信心提升,參與社會活動更多。
- 日常飲食可多元搭配,注重高蛋白、豐富維生素,有利于術后修復(Bernstein, 2011)。
- 適當進行規律鍛煉,如散步或慢跑,對體能和情緒都有幫助。
- 建立清晰的發作記錄,便于醫生評估及調整方案。
結語:行動,從了解開始
癲癇并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么遙遠或絕對可怕,它是一種可以被管理和改善的慢病。每個人的情況不同,藥物、手術、康復,多一步了解,就多一份主動權。不妨多和專業醫生聊一聊,聽聽專業建議,勇敢給自己多一個選擇的機會。
主要參考文獻
- Wiebe, S., Blume, W. T., Girvin, J. P., & Eliasziw, M. (2001). A Randomized, Controlled Trial of Surgery for Temporal-Lobe Epilepsy.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, 345(5), 311–318.
- Bernstein, A. L. (2011). Nutri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epilepsy. Seizure, 20(10), 895–900.
- Engel, J. Jr. (2016). Surgical Treatment of the Epilepsies: Preserving the Balance. Epilepsy Currents, 16(3), 153-155.
- Berg, A. T., & Scheffer, I. E. (2011). New concepts in classification of the epilepsies: Entering the 21st century. Epilepsia, 52(6), 1058–1062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