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提醒我們:如果出現這些持續而嚴重的不適,尤其是有相關高危行為的人,最好盡早尋求專業檢測。
階段 | 常見變化 | 持續時間 |
---|---|---|
早期 | 輕度發熱、喉嚨痛、輕微皮疹 | 1-2周 |
進展期 | 頻繁感染、體重大幅下降、口腔潰瘍 | 持續數月甚至數年 |
對HIV感染者來說,抗病毒治療(ART, Antiretroviral Therapy)可謂是一線希望。它并不是把病毒趕出體內,而是用不同機制的藥物團隊合作,有的阻止病毒侵入免疫細胞,有的抑制病毒復制,還有的阻斷病毒成熟。這樣一來,體內的病毒載量大大降低,免疫系統有了喘息機會,多數患者可以像普通人一樣生活、工作。
抗病毒藥物種類繁多,可以歸為三大類,每類藥物承擔著不同的任務,就像分工明確的“車間工人”,各守崗位:
通常需要不同類型的藥物聯合服用,就像多道防線一樣,降低病毒突破的可能性。
治療期間,病毒載量和CD4免疫細胞計數是最直接的評估指標。病毒載量越低,病情越穩定;CD4細胞數量越高,免疫力越強。醫生通常會建議病人每三到六個月復查一次,及時根據檢測結果調整藥物組合。
檢測項目 | 目的 | 理想狀態 |
---|---|---|
病毒載量 | 評估病毒活躍程度 | 檢測不到 |
CD4細胞 | 衡量免疫力 | >500/μL |
并不是每個人都有同樣的感染風險。其實,風險高低和幾個因素密切相關:
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,僅不安全性行為這個因素,每年就在全球造成將近150萬新增HIV感染(UNAIDS, 2021)。
雖然HIV聽起來有些可怕,預防措施其實很具體,而且有科學依據-list">
近年來,全球范圍內關于HIV治愈的研究不斷推進。比如,基因編輯讓科學家們設想能一次性修復人體免疫“鎖”,疫苗和長效藥的研發也帶來新希望。雖然目前還難以徹底消滅體內病毒,但患者的生活質量已經明顯提高。
還有,個別骨髓移植治愈案例,為“徹底治愈”點亮了可能性。未來,科學和希望一定會繼續同行,給更多人帶來更好的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