子宮內膜癌:癥狀、致病機制與預防措施 ??
01 什么是子宮內膜癌?
生活中總有一些小病痛容易被忽略,比如偶爾肚子不舒服、月經量有點變化,不少人覺得自己還能扛。但對于女性來說,有些信號如果一直被當作“小麻煩”處理,可能會錯過及時發現健康隱患的機會。子宮內膜癌,就是這樣一種容易被誤解的疾病。簡單來說,它是發生在子宮內膜(即子宮最里面那層組織)上的惡性腫瘤,是女性生殖系統里最常見的癌癥之一。尤其60歲左右的女性,風險會明顯增加。了解這類疾病,不光是為了自己多一份把關,也是對家人健康的關心。
02 哪些癥狀是不能忽視的警示信號?
子宮內膜癌早期并不總是有很明顯的感覺。
不過,有三類情況值得警覺:
其實這些信號初期容易被誤解為更年期或普通婦科炎癥,但持續時間較久或反復發作,都應該及時就醫。尤其是絕經后女性,出現哪怕一次帶血分泌物,也別僅僅等著“下次再看”,專業的婦科檢查更可靠。
不過,有三類情況值得警覺:
- 絕經后陰道出血:比如已經好幾年沒有來月經,突然發現有點“回潮”——哪怕量很少,也要盡快去醫院。因為大約75%的子宮內膜癌患者,最早都發現過類似出血(引用:Bryant & Laughlin-Tommaso, 2021)。
- 不尋常的分泌物或有異味:并非普通的白帶變多,伴隨顏色變化、異味或者類似膿液感的分泌物,要多加小心。
- 持續性盆腔疼痛、房事疼痛:這種痛不是偶爾一陣,往往持續或反復發作。
其實這些信號初期容易被誤解為更年期或普通婦科炎癥,但持續時間較久或反復發作,都應該及時就醫。尤其是絕經后女性,出現哪怕一次帶血分泌物,也別僅僅等著“下次再看”,專業的婦科檢查更可靠。
03 為什么會發生子宮內膜癌?
子宮內膜癌和很多癌癥一樣,既有外部生活習慣的影響,也有體內激素環境的變化。
下面簡單聊聊三大核心成因:
下面簡單聊聊三大核心成因:
- 1. 激素失衡:雌激素這個“工廠調度員”如果工作太猛烈,缺乏黃體酮的制約,會推動內膜細胞長得過于旺盛,時間久了容易失控,出現異常組織。肥胖、長時間不過排卵(如多囊卵巢綜合征)、不生育等都屬于高雌激素暴露的情況(Rizner, 2023)。
- 2. 年齡與基因:年齡增長本身會導致細胞修復功能漸弱,內膜細胞更容易堆積“故障”。此外,林奇綜合征這樣的遺傳病也可能增加患癌風險。
- 3. 慢性代謝問題:體重較重、糖尿病、高血壓等長期慢性病,會影響激素代謝及全身免疫,間接提升內膜癌風險。
04 如何確診子宮內膜癌?
子宮內膜癌的確認主要依靠婦科檢查和相關實驗室檢測。常見流程包括:
- 盆腔檢查:醫生通過觸診和觀察初步判斷子宮和附件的情況。
- 超聲波檢查:可以看出內膜是否不正常變厚。對于絕經后的女性,如果內膜明顯增厚,需進一步排查(Bryant & Laughlin-Tommaso, 2021)。
- 內膜活檢:用細細的管子取出一點內膜組織,顯微鏡下直接看細胞是否異常。
- CT/MRI等影像學檢查:用于判斷腫瘤有沒有擴展到淋巴結或其他部位。
05 顯微鏡下的治療選擇
面對子宮內膜癌,個體化治療成為核心。不同階段有不同方式,主要包括:
- 手術治療:絕大多數早期子宮內膜癌首選全子宮切除(往往還需摘掉卵巢和輸卵管),有時加做周圍淋巴結清掃。手術恢復快,最適合腫瘤只局限在子宮里的患者。
- 放療:如果腫瘤太大或術后病理顯示高危,有時需要進行盆腔放療輔助。放療有時會出現皮膚發紅、腸胃不適,但副作用多可控制。
- 化療:用于晚期甚至有轉移的情況。現代方案多為多藥聯合,比如紫杉醇與卡鉑搭配。典型副作用有惡心、白細胞減少等,但也能帶來淋巴結縮小、癥狀緩解(Morice et al., 2016)。
- 激素與靶向/免疫治療:對于部分低分化腫瘤或激素受體陽性者,醫生可能推薦激素類藥物甚至靶向藥。
06 從生活點滴守護子宮健康
其實,大部分子宮內膜癌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方式息息相關??茖W研究不斷強調,注重體重管理、合理膳食和定期體檢,有助于降低這類癌癥風險。
- 均衡飲食 ??:新鮮蔬菜(西蘭花、菠菜番茄等)+ 適量蛋白(魚、雞胸肉、豆制品)+ 好脂肪(橄欖油、堅果)。尤其注重纖維,能幫助腸道代謝平穩,間接管控體重和激素分泌。
- 保持適宜體重 ??:醫學研究顯示,控制體重、避免肥胖,是明顯的防癌措施。輕松的方法,比如每天快走半小時,也是不錯的選擇。
- 堅持規律作息:足夠睡眠+減少壓力,避免內分泌紊亂。
- 定期婦科檢查:建議女性朋友尤其絕經后,每年約一次婦科體檢。平時發現不尋常癥狀,如少量流血或腹痛,別一拖再拖,早點到專業機構做評估。
參考文獻
- Bryant, A., & Laughlin-Tommaso, S. K. (2021). Endometrial cancer: Epidemiology, risk factors, and prevention. UpToDate. ??
- Rizner, T. L. (2023). The important roles of estradiol and progesterone in endometrial cancer development. Molecular and Cellular Endocrinology, 555, 111713.
- Setiawan, V. W., Yang, H. P., Pike, M. C., et al. (2013). Type I and II endometrial cancers: have they different risk factors?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, 31(20), 2607-2618.
- Morice, P., Leary, A., Creutzberg, C., Abu-Rustum, N., & Darai, E. (2016). Endometrial cancer. Lancet, 387(10023), 1094-1108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