帕金森病與睡眠障礙:如何讓夜間安眠不再成為奢望
01 帕金森病,其實離我們并不遠
你有沒有注意到,生活里有些上了年紀的親人,不知不覺間走路慢了許多,動作似乎也變得僵硬?有時,他們會抱怨手腳不聽使喚,哪怕只是輕微且偶爾。坐公交時,有位68歲的長者攏著手臂,眼神恍惚,她說最近一兩個月總覺得身體有點“不靈便”,走路像踩著棉花。這樣的小變化,其實是帕金森病在早期的信號。
帕金森病是一種慢性的神經系統“調節失靈”,最核心的問題是腦內的多巴胺(維持動作、情緒的“信號員”)逐漸減少。最初它影響的是行動,比如手抖、步伐變慢,慢慢發展后還會涉及情緒、睡眠等各方面。它不會馬上改變生活,但若未及時關注,日常細節會被悄悄“偷走”。
?? 帕金森病并非罕見病,全球65歲以上人群中,每100人就有近1人受到影響[1]。
02 夜里睡不好,日子怎么過?
其實,患帕金森的不只是白天會出現“慢動作”,夜間也是一場“持久戰”。相當一部分帕金森病患者最頭痛的,不是行動遲緩本身,而是晚上頻頻醒來、無法入睡。有位73歲的男士,本以為“年紀大睡不實”很正常,沒想到睡眠斷斷續續,白天經常打盹,家里人總以為他只是貪睡,其實背后隱藏著更多問題。
帕金森病相關的睡眠障礙有多種表現:
- 入睡困難:怎么也睡不著,輾轉反側。
- 夜間易醒:半夜醒來幾次,有時還要起夜。
- 多夢、夢中亂動:與做夢行為障礙有關,表現為睡夢中喊叫、肢體揮舞。
- 白天嗜睡:有的患者白天困倦到難以集中精力。
這些睡眠問題并不是簡單的失眠,有研究顯示,將近60-90%的帕金森病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礙[2],嚴重時甚至影響記憶、心情。也就是說,如果夜里總不得安寧,白天的健康狀態會大打折扣。
?? 睡眠障礙容易被誤以為只是“老年人普通問題”,實際卻和帕金森的發病機制直接相關。
03 睡不好的背后,到底發生了什么?
有時候,我們會問,帕金森病患者為什么特別容易睡不好呢?其實,原因遠比表面看到的復雜得多——
致因類別 | 說明 | 生活場景示例 |
---|---|---|
神經遞質異常 | 多巴胺等物質降低,導致晝夜節律紊亂、調控能力下降 | 像鬧鐘壞掉,身體時鐘亂了,夜里常醒 |
行動受限 | 僵硬、震顫、夜間翻身困難,無法舒適調整姿勢 | 夜里總嫌被窩不合身,經常翻身失敗被震醒 |
藥物副作用 | 部分治療藥物可能導致失眠、白天過度嗜睡 | 吃藥后偶發無眠,白天異常疲乏 |
心理壓力 | 對疾病擔憂、焦慮,影響入睡和睡眠質量 | 夜里擔心自己老得太快,越想越睡不著 |
伴隨疾病 | 如抑郁、便秘、夜間尿頻等,進一步干擾睡眠 | 總擔心夜里要上廁所,難以入眠 |
研究數據指出,疾病本身和藥物的共同作用,讓帕金森患者的睡眠障礙發生率高達普通老人的兩到三倍[3]。這說明,這些困擾并不是簡單的“老了睡不著”,而是病理和外界力量的合力結果。
04 藥物治療:有副作用,也有希望
說到治療,最先想到的就是藥物。帕金森病患者通常會用上多巴胺替代類藥物,比如左旋多巴或者多巴胺激動劑。它們能明顯緩解“慢動作”、僵硬等運動癥狀,部分對夜間不安、夢中亂動作也有幫助。
藥物類型 | 作用 | 常見副作用 |
---|---|---|
左旋多巴 | 補充大腦多巴胺,改善運動及部分非運動癥狀 | 惡心、低血壓、夢中行為異常等 |
多巴胺激動劑 | 模擬多巴胺效果,維持日夜“信號 | 困倦、幻覺、小概率沖動行為 |
抗抑郁/安眠輔助藥 | 緩解焦慮、提高睡眠質量 | 輕微嗜睡、注意力下降 |
不過,這些藥物不是萬能的。比如多巴胺激動劑可能讓人過度嗜睡,左旋多巴又可能帶來夜間夢游般的異常動作。每個人吃藥的反應不一樣,所以藥物調整必須和醫生一起謹慎摸索。
?? 如果出現新癥狀,比如睡夢中大喊或異常疲憊,一定要及時協商用藥計劃。
05 非藥物治療,能讓夜晚更安心
不只是藥物能緩解睡眠障礙,一些生活習慣的小變化有時也能幫上大忙。很多患者在規律生活后,夜里醒來的頻次明顯減少。
非藥物策略 | 操作建議 |
---|---|
保持固定作息 | 每日同一時間上床和起床,幫助身體形成自然睡眠節律 |
睡前環境調整 | 營造安靜、遮光良好的臥室,夜間如需起夜可用暖光小夜燈 |
睡前放松訓練 | 輕柔拉伸、聽舒緩音樂、簡短冥想可減少焦慮,提高入睡速度 |
日間適度鍛煉 | 白天多活動,適度行走或體操,積累足夠疲勞感,但避免臨睡前劇烈運動 |
心理支持 | 定期和家人/朋友溝通必要時尋求心理醫生支持 |
?? 簡單來講,睡前一杯溫牛奶、一本輕松的書,比臨睡前刷手機要好得多。
06 未來會更好嗎?探索與希望并存
最近幾年,研究人員不斷嘗試新的方向治療帕金森及其相關睡眠障礙。比如,如何通過更精準的藥物釋放、深部腦刺激、基因療法等專屬技術,讓“失效”的神經通路恢復活力。
還有科學家關注“腸-腦軸”理論,用益生菌調節腸道微生物結構,間接維護睡眠質量。此外,人工智能輔助監測也在幫醫生更早發現、追蹤患者夜間異常。這些創新治療雖然短期內還不普及,但未來或許能夠讓夜間酣睡不再奢望[4,5]。
日常生活里,最實際的辦法還是:和熟悉的醫生保持溝通,記錄夜間異常,及時調整策略。帕金森病雖然讓人生活多了一些“小麻煩”,可不少人堅持下來后,依舊過得充實溫暖。
參考文獻
- Pringsheim, T., Jette, N., Frolkis, A., & Steeves, T. D. (2014). The prevalence of Parkinson's disease: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-analysis. Movement Disorders, 29(13), 1583-1590. https://doi.org/10.1002/mds.25945
- Chaudhuri, K. R., Healy, D. G., & Schapira, A. H. (2006). Non-motor symptoms of Parkinson's disease: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. Lancet Neurology, 5(3), 235-245. https://doi.org/10.1016/S1474-4422(06)70373-8
- Barone, P., Antonini, A., Colosimo, C., Marconi, R., Morgante, L., Avarello, T. P., ... & PRIAMO Study Group. (2009). The PRIAMO study: A multicenter assessment of nonmotor symptoms and their impact on quality of life in Parkinson's disease. Movement Disorders, 24(11), 1641-1649. https://doi.org/10.1002/mds.22643
- Braak, H., Ghebremedhin, E., Rüb, U., Bratzke, H., & Del Tredici, K. (2004). Stag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Parkinson’s disease–related pathology. Cell and Tissue Research, 318(1), 121-134. https://doi.org/10.1007/s00441-004-0956-9
- Boesveldt, S., & Postuma, R. B. (2022). Emerging treatments for Parkinson’s disease and non-motor symptoms. Lancet Neurology, 21(2), 153-166. https://doi.org/10.1016/S1474-4422(21)00397-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