動脈粥樣硬化斑塊:隱形殺手的形成之路
01 你可能不會直接感受到的變化
清晨散步時,鄰居王阿姨正準備晨練。她的生活看上去很健康,其實身體里可能正悄悄出現變化。不少人會覺得動脈只有在胸口痛、走路腿疼時才可能出問題,但實際上,大多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早期根本不會有明顯癥狀,就像一場無聲的風暴,開始時幾乎難以察覺。
這類早期變化往往只能通過專業檢查才能捕捉到。平時不覺得累,偶爾爬樓梯也沒什么不適,但斑塊可能已悄悄在動脈壁形成。這也提醒我們,身體的表面平靜不代表一切風平浪靜。
02 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到底是什么?
簡單來說,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是指動脈壁內堆積的脂肪、膽固醇等物質,這些“沉積物”慢慢讓動脈變得又厚又硬,最后影響了血流。醫學界把動脈粥樣硬化看作一種長期的慢性炎癥反應,背后不僅是血脂升高那么簡單。
在形成過程中,最早是狀態異常的脂質滲入動脈內壁,觸發了局部的免疫反應,炎癥細胞來“幫忙”,結果卻加重局部損傷,更容易吸引膽固醇和其他雜質沉積,斑塊也就這樣逐步成長。
03 哪些現象提醒斑塊已經“長大”?
- 持續胸口壓迫感:家住四樓的宋叔叔,每次上樓梯都要歇兩次氣,發現胸口經常發悶——這個信號不容小覷。
- 走路腿部酸脹:55歲的劉女士近半年走一會兒路就感覺小腿脹痛,休息片刻能緩解。這是在下肢動脈已經被斑塊堵住大半的表現。
- 突然說話含糊、暈眩:短時間內語言模糊、肢體麻木,需要警惕腦部血管可能受堵。
注意,輕微的、偶爾的不適和持續、嚴重的癥狀區別很大。后者意味著問題可能已經從無聲無息變成了“敲警鐘”。
04 到底是哪些因素讓斑塊找上門?
風險因素 | 簡單說明 | 例子 |
---|---|---|
高膽固醇 | 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(壞膽固醇)越高,斑塊越易形成 | 研究顯示,LDL升高的人發生心梗的風險增加近一倍 [1] |
高血壓 | 長期壓力讓動脈壁受損,為沉積物“打開方便之門” | 40歲的張先生,平時血壓偏高,左腿偶有隱痛,體檢發現斑塊 |
吸煙 | 煙霧損傷血管內皮,促進斑塊形成 | 吸煙者動脈粥樣硬化發病率是非吸煙者的2倍 [2] |
糖尿病 | 血糖過高損傷血管內壁,斑塊更易聚集 | 60歲的周阿姨一度血糖控制差,CT發現多處小斑塊 |
遺傳背景 | 部分家族有動脈粥樣硬化傾向 | 有家族史的人群更早出現血管硬化現象 |
其實,即使年輕人,如果上述風險因素突出,斑塊也可能提前找上門。這種趨勢在近年來呈現上升態勢。
05 斑塊帶來的風險主要有哪些?
- 心臟病——斑塊讓冠狀動脈變窄,心肌缺血,長時間發展可能出現心梗,嚴重時會直接危及生命。
- 中風——腦動脈斑塊脫落后堵塞小血管,導致腦供血中斷。世界衛生組織統計,約有75%的缺血性中風和動脈硬化相關[3]。
- 肢體動脈阻塞——下肢動脈狹窄會引起間歇性跛行,甚至腳部壞死,需要截肢。
- 腎動脈受累——長期高血壓合并腎動脈硬化,可能損傷腎功能。
斑塊本身有時候并不“鬧騰”,但一旦破裂或剝離,血管堵住,風險陡然升高。
06 生活方式能幫哪些忙?
建議:早餐用燕麥片替換部分主食,每天一小碗
建議:每周2-3次,每次100克左右
建議:一日三餐都搭配不同顏色蔬果
建議:每天一小把(約15克)
快步走、騎行、游泳等,每周累計3小時以上為宜
煙草中的化學物質對血管損傷非常明顯,戒煙后血管功能有機會改善
BMI維持在24以下更有利于減少血管負擔
07 哪些情況需要醫學幫助?
- 心腦血管有家族史、合并高血壓、糖尿病者,建議定期查血脂、做心電圖和頸動脈超聲。
- 已經出現癥狀(如持續胸悶、頭暈、下肢疼痛),應到正規醫院心內科或神經內科檢查。
- 發現血脂持續升高、B超提示有斑塊時,不要自行停藥,用藥調整應聽從醫囑。
- 部分高?;颊?/b>(如反復心絞痛、嚴重動脈狹窄),可能需要介入治療或搭橋手術,具體由專業醫生評估決定。
08 最后,怎么讓血管更舒服點?
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就像“隱形的鄰居”,你看不見,摸不著,它卻在影響著健康。不過,只要及時采取積極行動,從飲食、鍛煉到定期檢查,日常點滴積累就能幫身體修路。想讓血管更輕松,關鍵還是貴在堅持,一點點改變,未來就會有不一樣的答案。
引用文獻
- Ference, B. A., et al. (2017). LDL cholesterol causes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. Evidence from genetic, epidemiologic, and clinical studies. European Heart Journal, 38(32), 2459-2472.
- Ambrose, J. A., & Barua, R. S. (2004). The pathophysiology of cigarette smoking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: an update.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, 43(10), 1731-1737.
- Feigin, V. L., et al. (2021). Global burden of stroke and risk factors in 188 countries. The Lancet Neurology, 20(10), 795-820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