骨折急救:正確處理讓恢復事半功倍
生活里,誰沒遇到過有人摔倒磕碰?有時候滑倒撞到了手腕,周圍人一時也分不清到底有沒有大事。正是這些意外時刻,把骨折急救知識變得如此重要:如果反應對路,傷者能少遭不少罪,后期康復也會輕松許多。下面聊聊我們身邊的骨折故事——以及能幫上忙的實用小方法。
01 骨折到底是什么?
簡單來說,骨折指的是骨頭發生了斷裂,可能整根斷開,也可能只是骨頭出現裂紋。實際碰到的情況非常多,有年輕人騎車摔倒手肘骨折,老人輕輕一碰髖部就斷了。
骨折并非總是肉眼可見。輕微時,也許只是腫脹和偶爾的疼痛,有時甚至能活動一會兒,還以為只是扭傷。比如一位28歲的女性在球場跌倒后手腕紅腫,但只感覺輕微疼痛,未想到是骨頭出了問題。
常見的骨折類型:
- 閉合骨折:骨頭斷了但沒有穿出皮膚。
- 開放骨折:骨頭斷裂伴隨皮膚撕開,骨頭暴露在外。
- 裂縫骨折:骨頭有細微裂紋,但還未完全斷裂。
早期的骨折有時只是局部紅腫、短暫的輕微疼痛或者行動有點不方便。別以為只有劇烈疼痛才是骨折。
02 遇到骨折后,先別慌,怎么處理?
- 保持鎮靜,穩住肢體:不要讓患者隨意移動,特別是傷處。隨便挪動反而容易讓骨頭碎得更厲害。舉個例子:62歲的男士下樓梯崴腳,家人扶起試圖帶他走動,結果加重了疼痛。這個教訓說明,骨折后一動不動反而更安全。
- 臨時固定,保護傷處:最簡單方式是用紙板、木條、甚至報紙,把受傷部位固定在原有形狀。不要試圖把骨頭掰回去。固定帶也不能綁太緊,避免影響血液循環。
- 及時呼救,合理等待:如果傷者頭暈、出汗嚴重或出現休克跡象,立即撥打120急救電話,等待專業人員。不要試圖自己開車送重傷者。
處理骨折時,保護遠比“掰正”重要!傷員如果出現嘔吐、意識模糊等,可能合并其他內傷,應優先送醫。
03 簡易固定,這些方法最穩妥
場景 | 常用工具 | 具體做法 |
---|---|---|
小臂骨折 | 雜志、毛巾、布帶 | 卷起雜志,墊在小臂下方,兩側用布條輕輕纏繞,固定手在心臟高度。 |
腿部骨折 | 木板、雨傘、腰帶 | 木板與腿部平行,里外各放一根,再用腰帶綁緊,但別影響血流。 |
腳踝損傷 | 紙殼、干凈的紗布 | 用紙殼夾住腳踝兩側,外包裝好,避免抬高劇烈晃動。 |
手邊實在沒有工具時,也可以利用衣物,甚至兩條腿互相綁在一起自制“夾板”。但務必注意綁扎松緊,別讓肢體變冷、變青紫。
04 哪些表現說明骨折很嚴重?
- 出血量大、骨頭外露——通常需要緊急手術。
- 傷處腫脹劇烈,疼痛持續不緩解——骨頭錯位或合并神經、血管損傷。
- 活動時響聲明顯——骨與骨的接觸異常。
- 肢體明顯變形或長度不對稱——多見于長骨骨折。
- 伴隨感覺麻木,手腳發涼——提示血液循環障礙,需要盡快處理。
一個7歲男孩跳繩時摔倒,出現小腿彎曲變形,喊疼且腳變冷,這時候家長立刻固定肢體、呼叫120,避免了更大的危險。這個例子讓我們明白,骨折出現形態變化或發涼,就不能再自行處理,需要立即送專業醫院。
如果只是輕度腫脹、偶爾酸疼,暫時固定后可自行前往醫院。但一旦有變形、出血或麻木,務必就地等待急救。
05 到醫院前需要準備些什么?
- 1. 記錄受傷信息
- 包括時間、受傷時的姿勢、損傷部位。方便醫生判斷。
- 2. 復述癥狀變化
- 比如腫脹的發展快慢、疼痛強度的變化,有無劇烈出血等。
- 3. 既往病史和用藥情況
- 如有高血壓、糖尿病、長期用藥,只需簡明告知醫生(如:“有高血壓,每天服藥”)。
- 4. 方便轉運與保險物品
- 盡量準備身份證、醫???。避免帶大量現金或貴重物品。
可提前在手機備忘錄寫好以上信息,陪同家屬也要把記錄內容隨身保管,方便醫生問診節省時間。
06 骨折康復,哪些細節很關鍵
骨折之后,治療只是第一步,真正恢復還靠后續的科學護理和積極康復。這里,飲食、鍛煉和心理狀態,每一項都不能忽視:
牛奶(含鈣豐富)
功效:補充骨骼修復所需鈣質。
建議:每天1-2杯,搭配蔬菜水果吸收效果更好。
功效:補充骨骼修復所需鈣質。
建議:每天1-2杯,搭配蔬菜水果吸收效果更好。
三文魚(優質蛋白和歐米伽3脂肪酸)
功效:幫助骨愈合,緩解局部炎癥反應。
建議:每周吃1-2次,可以蒸、煮保留營養。
功效:幫助骨愈合,緩解局部炎癥反應。
建議:每周吃1-2次,可以蒸、煮保留營養。
深綠色蔬菜(含維生素K和微量元素)
功效:促進骨細胞活躍,有助骨組織恢復。
建議:作為每日餐盤一部分,換著花樣吃。
功效:促進骨細胞活躍,有助骨組織恢復。
建議:作為每日餐盤一部分,換著花樣吃。
合理功能鍛煉:根據醫生建議,分階段恢復傷處活動能力。例如,很多人骨折石膏拆除后,腕關節活動會略顯僵硬,通過專業康復訓練,一點點恢復力度和靈活。
良好心態也有助恢復:骨折期間難免郁悶不安,適當和朋友聊天或參加興趣活動,有助減少壓力,提高身體自愈力。
預防骨折再次發生也很重要,比如適當補充維生素D,平時居家避免跌倒隱患,會讓恢復效果更佳。
參考文獻
- Court-Brown, C. M., & Caesar, B. (2006). "Epidemiology of adult fractures: A review." Injury, 37(8), 691-697. 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injury.2006.04.130
- Giannoudis, P. V., & Dinopoulos, H. (2010). "Bone substitutes: An update." Injury, 41, S1–S64. https://doi.org/10.1016/S0020-1383(10)70001-0
- Cooper, C., Campion, G., & Melton, L. J. (1992). "Hip fractures in the elderly: A world-wide projection." Osteoporosis International, 2(6), 285-289. https://doi.org/10.1007/BF0162318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