解鎖炎炎夏日的救命技能:熱射病急救全攻略
01 你身邊的“小隱形殺手”:熱射病是什么?
夏天午后,馬路邊的環衛工人、操場上的學生、家里的老人,汗水順著脖子往下流,曬得人暈頭轉向。如果有人突然倒下,你或許第一想到的是心臟不適,卻很少有人留意到另一個危險——熱射病。
熱射病,其實是在高溫環境下身體失去自我“降溫”能力。人體平時像一臺自動調溫“空調”,熱量通過出汗等方式排出體外。但當處于高溫高濕、通風差的環境,或劇烈運動、本身體質較差時,這個“空調”可能失效,體溫失控,引發一系列危急變化。
據Yale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的Robert F. W. Bouchama等(2002)在NEJM期刊提出,發熱、大量出汗和意識障礙正是熱射病的三大核心表現。
02 熱射病的類型,一步步升級的危險
熱射病并不是一下子“爆發”的,通常有幾個不同階段,也分為不同類型。下面用一張表格簡潔說明:
類型 | 常見人群 | 癥狀特征 |
---|---|---|
勞力型熱射病 | 青壯年或運動員 | 快速高熱、皮膚濕冷、多汗、頭暈、肌肉痙攣 |
非勞力型熱射病 | 年長者、慢性病患者 | 體溫持續升高、皮膚干熱、意識模糊、嘔吐、抽搐 |
03 為什么會中招? 熱射病的真正成因
很多人覺得“我平時挺健康,怎么會發熱射???”其實,熱射病的本質,是身體"自我降溫"這道防線被擊穿。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:
- 環境熱度高: 盛夏正午、濕度大、空氣流通差,體表熱量出不去,體溫容易飆升。
- 劇烈體力活動: 運動后短時間大量散熱超出身體負荷,出汗更甚,甚至可能脫水。
- 個體因素: 兒童、老人、慢性病患者(如糖尿病或高血壓),本身調節體溫的能力就弱一些。
- 藥物影響: 有些藥會影響出汗和皮膚血流(如抗抑郁藥、部分降壓藥)。
研究顯示,65歲以上老年人在夏季高溫期間因中暑住院的風險比年輕人高2.5倍(Kenny, G. P., & Jay, O., 2013, Temperature, Humidity, and Human Performance, Physiology and Behavior)。
04 怎么判斷要不要去醫院?就醫時機判斷
熱射病不是所有情況都要馬上送醫,但有些信號絕不能耽誤。這里有幾個“門檻”,幫你快速判斷:
危險信號 | 處理建議 |
---|---|
體溫持續超過40°C | 盡快降溫,準備就醫 |
意識模糊/反應遲鈍 | 馬上撥打急救電話 |
抽搐、昏迷、持續嘔吐 | 立即專業救治 |
05 急救第一步:現場操作指南
舉個實際的例子:70歲女性,家中高溫午睡,被家屬發現呼之不應,體溫達到41°C。家人把她轉移到空調房,用冷濕巾反復擦拭,等待救護車,整個過程穩而不慌,為急救爭取了寶貴時間。從中可以看出,冷靜和基本操作遠比一味等待專業救援更重要。
06 家庭防護與應急小物件,實用建議來了
家庭成員或自己曾經有過中暑史,更要做好準備。以下是家里可以常備的幾樣防暑應急物品:
- 電子體溫計 —— 監控體溫變化,以便及時察覺危機。
- 含電解質的運動飲料 —— 彌補因大量出汗丟失的鹽分和水分。
- 冷敷凝膠或醫用濕巾 —— 緊急時敷貼額頭、腋下,便于降溫。
- 便攜風扇/折疊扇 —— 外出時隨手降溫。
07 夏日健康貼士:科學預防熱射病
最好的辦法是讓熱射病"沒機會找上門"。下面這些做法,不僅對熱射病有幫助,還能讓夏季過得更安心——
參考文獻
- Bouchama, A., & Knochel, J. P. (2002). Heat stroke.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, 346(25), 1978–1988. https://doi.org/10.1056/NEJMra011089
- Kenny, G. P., & Jay, O. (2013). Thermometry, Barometry, and Human Performance. Physiology & Behavior, 120, 235–245. 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physbeh.2013.09.002
- Epstein, Y., & Yanovich, R. (2019). Heatstroke.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, 380(25), 2449–2459. https://doi.org/10.1056/NEJMra181076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