雖然兩種檢查方法有各自的側重點,但很多復雜病例會同時用到兩者檢驗結果。這樣能最大程度發現問題并精確定位,為治療提供更全面的依據。
對于想從事醫療影像的年輕人來說,這兩條路徑是完全不一樣的選擇。
這幾年,影像醫學的變化可以說是一日千里。醫學界普遍認為:未來5-10年,人工智能將大幅提升影像識別的速度和準確度。核醫學也在開展精準診療——比如以PET-CT為代表的分子影像,可以聯合判定微小病灶的惡性與良性,對慢性腫瘤監測十分有價值。
不過,技術創新帶來的挑戰也不少。舉例來說,影像數據的整合、醫生判讀的標準統一,以及對患者隱私的保護,都是擺在影像醫學面前的難題。有分析指出:“2022年全球醫學影像AI市場規模已接近20億美元,且仍保持高速增長?!保▍⒖嘉墨I見下)
其實醫學影像像一盞“照明燈”,幫大家照亮看不見的角落,但平時身體的小變化,咱們也要多留個心眼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