骨折術后康復訓練:重拾健康的第一步
01 骨折的真相:你值得知道的事情
有時候,一個不小心的摔倒或者運動時的意外,就會讓骨頭出現裂縫,甚至斷成兩截。其實,骨折并不僅僅發生在老人身上。運動愛好者、騎行者、孩子,甚至在家搬重物的人,摔一下都可能遇到這種“小麻煩”。
骨折最常見的幾類有:閉合性骨折(皮膚沒破)、開放性骨折(骨頭刺穿皮膚)、粉碎性骨折(骨頭碎成幾塊)、以及疲勞性骨折(反復勞損造成的小裂紋)。不同部位,如手腕、腳踝、髖部、肋骨,都有可能受傷。
02 術后恢復的重要性:為什么康復至關重要
很多朋友覺得,骨折手術后把石膏拆了、疼痛消失就算“痊愈”。其實,真正的恢復才剛剛開始。如果忽視康復訓練,受傷的關節很容易僵硬,肌肉力量變差,甚至會出現關節畸形或活動受限。
一個真實的例子: 有位52歲的女性,因左腕骨折手術后沒有堅持康復鍛煉,三個月后仍然難以完全握拳,做家務也有影響。這并不罕見。
醫學研究指出,骨折術后如果系統康復,會顯著縮短下地負重和恢復工作的時間,減少疼痛、關節僵硬等長期后遺癥。(Brauer, C. A. et al.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of hip fractures in the United States. JAMA, 2009)
康復訓練對比 | 不堅持康復 | 規范康復 |
---|---|---|
骨愈合時間 | 常常延長 | 通??s短 |
功能恢復 | 受限,易殘疾 | 多可以回歸原水平 |
并發癥 | 僵硬、萎縮更多 | 出現較少 |
03 康復訓練的基本原則:循序漸進,安全第一
- 量身定制:每個人的康復方案都不一樣。手指骨折和髖部骨折,從訓練方式到強度都大有差別。最好能聽取康復師的建議。
- 分階段進行:前期以“動一動”為主,剛開始可能只有簡單的關節活動。恢復到一定程度,才慢慢加入力量與耐力訓練。
- 關注身體的信號:如果發現劇烈疼痛、腫脹明顯,千萬別硬撐。訓練中感到輕微不適可以忍受,但一旦有嚴重不適應及時調整強度或暫停。
- 每次鍛煉時間10-30分鐘合適,因人而異。
- 動作緩慢,注意呼吸和協調性,不求快、求穩。
- 記錄每天的進步,把康復當成日常任務。
04 常見的康復訓練方法:從被動到主動
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康復訓練。簡單來說,一開始可以“被動運動”,就是他人幫你或借助器械輕輕活動關節,等恢復一點后再“主動運動”,自己動起來,逐步增加負重和難度。
訓練方法 | 適用階段 | 生活場景舉例 |
---|---|---|
被動關節活動 | 早期 | 康復師輕柔地幫助患者屈伸膝蓋 |
主動關節活動 | 恢復中期 | 患者自行做手腕繞環運動 |
力量訓練 | 后期 | 用小啞鈴做下肢抬舉 |
功能性訓練 | 后期 | 練習上下樓梯、系鞋帶等日常動作 |
05 如何克服心理障礙:調整心態,邁向康復
康復過程中,有的人會因為進步慢而焦慮,甚至有些沮喪,害怕“永遠恢復不好”。比如年輕的王先生(28歲),因足球時小腿骨折,幾次鍛煉都疼,于是懷疑自己會不會一直瘸。其實這種情緒很常見。
美國研究指出,骨折后早期焦慮、抑郁會讓一部分患者主動減少鍛煉,反而耽誤恢復(Zhu, Y. et al.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fter traumatic fracture and the effect on rehabilitation. J Orthop Surg Res, 2017)。
面對心理壓力,可以這樣做??
- 設定“小目標”:每天完成一點點,別給自己太大壓力。
- 和親友溝通:表達感受,多些陪伴,可以緩解孤獨。
- 關注成就感:哪怕今天比昨天多走了兩步,也值得開心。
- 必要時求助:如果出現失眠、煩躁,建議咨詢心理健康專家。
06 專業支持與團隊合作:共同見證康復之旅
骨折康復不是一個人的戰斗。醫生負責評估和調整方案,康復治療師提供針對性訓練,護理人員陪伴照顧日常生活。如果有什么疑惑,應該第一時間提出,并與團隊溝通。
醫療團隊的作用不僅體現在康復設計,還能幫助患者及家屬掌握科學鍛煉方法,及時預警并發癥。
07 實用日常建議表
小建議 | 具體內容 |
---|---|
飲食搭配 | 多吃富含蛋白質(如魚、雞蛋)、鈣(如牛奶、芝麻)和維生素D(如蘑菇、雞蛋黃),有助于骨骼修復。 |
日常鍛煉 | 康復訓練外,保持適當散步,避免長時間坐臥。 |
保護措施 | 外出時穿防滑鞋,洗澡時建議用防滑墊,預防再跌倒。 |
定期復查 | 手術恢復期間,每2-4周復查1次,以便醫生及時調整康復計劃。 |
08 一點貼心的話
看完這些,其實康復路上沒什么神秘訣竅,關鍵在“持之以恒”和“科學配合”。受傷之后,不要急于求成,按照醫護團隊的建議一步步來,每一次小小進步都值得鼓勵。愿你能把康復變成自信新生活的起點。??
參考文獻
- Johnell, O., & Kanis, J. A. (2006). Incidence and epidemiology of fragility fractures. Bone, 38(6), 8–15.
- Brauer, C. A., Coca-Perraillon, M., Cutler, D. M., & Rosen, A. B. (2009).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of hip fractures in the United States. JAMA, 302(14), 1573–1579.
- Zhu, Y., Liu, S., Chen, W., Li, Y., Zhang, K., Chen, A., & Zhang, Y. (2017).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fter traumatic fracture and the effect on rehabilitation. Journal of Orthopaedic Surgery and Research, 12(1), 1-6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