乙肝病毒:從唾液傳播看肝臟健康與社會認知
01 乙肝病毒常見傳播方式有哪些???
平時和親友聚餐、孩子們相互玩耍,偶爾會有人擔心“小小的接吻或合用餐具會不會傳播乙肝?”其實乙肝病毒(HBV)在我國是關注度很高的一類傳染性疾病,談乙肝色變的現象依舊存在。
簡單來說,乙肝病毒是一種主要影響肝臟的病毒,通過多種方式進入人體。
- 血液傳播:打針、輸血或共用針具時,如果對方帶有病毒,病毒可以通過破損的皮膚或者黏膜進入體內。
- 母嬰傳播:產婦分娩時,病毒可以通過胎盤或分娩時的血液傳遞給新生兒。
- 性接觸傳播:與感染者發生無保護的性接觸,病毒可通過體液傳播。
- 唾液傳播是否成立?有人提出“唾液里有病毒嗎”?目前在牙刷、牙杯甚至分餐時,理論上是有病毒存在的可能,這也讓“日常生活傳播”的擔憂有一定依據。不過,這一途徑的風險遠遠低于血液和母嬰傳播。
02 乙肝病毒真的能通過唾液傳播嗎???
說起來,許多人擔心“用同一筷子、杯子簡單接觸也會被傳染乙肝”。
根據Xing Y., et al., 2022的研究,確實能在感染者唾液中檢測出乙肝病毒DNA,但濃度通常遠低于血液。似乎病毒像“跟班”,有機會隨口腔分泌物出現,但實際傳播能力有限。
體液類型 | 乙肝病毒濃度 | 傳播風險 |
---|---|---|
血液 | 高 | 高 |
精液/陰道分泌液 | 中-高 | 中-高 |
唾液 | 較低 | 較低 |
- 共用牙刷—有風險。如果口腔有傷口,風險增加。
- 擁抱打招呼—無風險。不接觸體液。
- 親吻或共用碗筷—存在微小概率,前提是雙方口腔都有黏膜損傷。
03 乙肝有哪些癥狀和危害???
剛感染乙肝病毒時,很多人并沒有太多感覺。有的人可能只是偶爾覺得沒胃口、疲倦、右上腹隱隱不適,甚至會被誤以為是“感冒”或“熬夜了”。
不過,一些人的癥狀持續時間較長,逐漸出現更明顯的體征。
- 早期:輕微乏力、偶爾惡心、輕度右上腹不適
- 明顯階段:皮膚和眼白發黃(黃疸)、尿色加深、持續疲倦感
- 嚴重時:腹水、出血、肝區脹痛,甚至意識障礙
04 為什么乙肝病毒會傷害肝臟?
乙肝病毒的“靶點”是肝細胞。它進入血液后,會直接結合肝細胞表面的一種特別受體,就像一把鑰匙插進了專門的鎖,打開肝臟的細胞大門。隨后,病毒在肝細胞內復制繁殖,引起炎癥反應。
- 慢性攜帶:少數人能自愈,但多為慢性攜帶,長期無癥狀或反復發作。
- 免疫反應:機體免疫系統試圖清除感染肝細胞,引起不同程度炎癥,肝臟反復受損。
- 年齡因素:新生兒、嬰幼兒感染后變成慢性攜帶者的比例遠高于成年人。
- 慢性危害:長期肝損傷可促使異常細胞增殖,發生肝纖維化、肝硬化甚至肝癌。
感染年齡 | 發展為慢性概率 | 說明 |
---|---|---|
新生兒~5歲 | 約90% | 免疫系統未健全,易變慢性 |
成年后 | 約5-10% | 大多可自愈 |
05 如何科學預防乙肝病毒???
- 疫苗接種:按規定注射乙肝疫苗,是預防乙肝最有效方式。新生兒出生后24小時內完成首針,全程可大大降低感染概率。
- 定期檢查:對于有家族史或者長期共居接觸者,建議每年定期進行乙肝相關血液檢查??稍谡庒t療機構預約。
- 健康飲食:多吃新鮮蔬菜(如菠菜、胡蘿卜)有助于肝細胞修復,水果(如蘋果、藍莓)富含抗氧化成分,有益減輕肝臟炎癥,瘦肉和豆制品可為身體提供優質蛋白,幫助肝臟代謝正常。
- 個人衛生:不與他人共用牙刷、剃須刀。剪指甲、口腔操作等需做到專用工具。
- 外出處理傷口前,建議可用一次性醫用手套,防止意外體液接觸。
- 家庭成員若為乙肝病毒攜帶者,平時共用餐具時分餐更安心。
06 誤解與偏見:乙肝感染者需要社會支持 ??
實際上,乙肝帶給不少患者的困擾不僅是健康上的,有時社會偏見更加難以承受。曾聽到一位27歲女企業員工,因為體檢被查出乙肝表面抗原陽性,被公司調崗,一度情緒低落。
其實多數學者都強調:乙肝不會通過握手、共用辦公用品、室內呼吸等途徑傳播。
場景 | 是否有傳播風險 |
---|---|
辦公室工作/開會 | 無風險 |
同住家庭用餐 | 分餐/有口腔損傷時風險微小 |
共用洗手間、空調 | 無風險 |
共用剃須刀/牙刷 | 有風險 |
07 關注肝臟健康,早發現才能早干預 ??
說到底,乙肝無論如何變化,它的最大威脅還是“悄悄損傷肝臟”。
生活中主動關注肝臟健康,一方面可及時發現異常,另一方面也給乙肝病毒感染者更多的理解和幫助。
- 主動體檢:定期體檢,包括肝功能和乙肝五項,是及早發現的基礎。
- 及早干預:如發現異常,及早與醫生溝通,選擇規范的治療方案,可顯著降低后續肝硬化和肝癌風險。
- 正視心理壓力:如遇歧視或情緒波動,建議求助心理健康支持,這對身體和心理都更有利。
- 家人支持:家庭成員間的寬容和理解,能讓感染者更加積極配合后續管理。
主要參考文獻
- Xing Y., et al. (2022). Detect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DNA in saliva and its potential for horizontal transmission. 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, 94(2), 585-591.
- McMahon, B.J. (2009). The Natural History of 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. Hepatology, 49(S5), S45-S55.
-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. (2021). Hepatitis B. Retrieved from https://www.who.int/news-room/fact-sheets/detail/hepatitis-b
- WHO. (2017). Guidelines on hepatitis B and C testing. Geneva: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