夢游還是夢戰?快速眼動睡眠行為障礙的真相揭秘
深夜,家里偶爾能聽到臥室傳來的踢打聲或者說話聲,很多人以為是“夢游”,其實可能另有原因。有些朋友發現,家人夜里會突然大喊大叫,甚至毫無征兆地從床上跳起。這種場景讓人措手不及,卻在一些家庭悄悄上演。說起來,這不是普通的失眠,也不只是一般意義上的多夢,而可能是一種叫作“快速眼動睡眠行為障礙”(RBD)的健康問題。
本文就來聊聊,快速眼動睡眠行為障礙到底和夢游有啥區別?背后有什么危險信號?又該如何科學管理?
本文就來聊聊,快速眼動睡眠行為障礙到底和夢游有啥區別?背后有什么危險信號?又該如何科學管理?
01 什么是RBD?睡夢中的“小劇場”
有人形容,RBD就像人在睡覺時腦子里“上演大片”,身體卻失去了“安靜觀看”的能力。本來REM睡眠階段,應該全身像關了“總電閘”那樣松弛,但RBD時,大腦反而沒按常規讓肌肉休息,于是出現一系列“夢中演動作戲”的奇怪現象。
研究顯示,RBD患者主要發生在50歲以上人群中,男女都有可能(Iranzo, 2016)。數據顯示,約有0.5%~2%的人群會出現這個問題,但實際可能被低估(Schenck et al., 2013)。
沒有充分休息的REM睡眠,會擾亂人的正常修復和記憶鞏固過程,這一障礙常被誤認為是夢游,但它們其實完全不一樣。
02 早期苗頭:細微到易忽視
剛開始時,RBD的表現往往非常輕微。可能只是偶爾在半夜會有不自覺的小動作,比如輕輕動動手腳,或者突然說兩句夢話,之后又繼續安靜睡覺,很難引起注意。
一位56歲的男性,家屬發現他偶爾晚上會做一些怪異手勢,還會突然“嘟囔”幾句。白天時,這位朋友一點也沒有異常。這種情況持續了幾個月后,才被家人注意到。
這些初期信號容易和普通“翻身”或偶爾的夜間說夢話混淆,家里人一不留神就會錯過身體發出的求救信號。
03 警示信號:強烈動作和大聲喊叫
病情逐漸明顯后,RBD的表現會越來越突出:睡著后突然喊叫、拳打腳踢、甚至跳下床,有時會造成自己或室友受傷。通常,醒來以后患者對這些“夢里的瘋狂”并不記得清楚。
比如一位62歲的女性患者,夜里突然翻身起坐,大聲呼喊,還拍打被子。這樣的情形幾乎每周都出現,多次把旁邊的老伴驚醒,有一回甚至差點撞倒床頭柜。
發現家人頻繁夜間“打斗”或尖叫,已經不是小問題,最好及時尋求專業評估,避免因自傷或傷及他人而帶來更大健康隱患。
癥狀類型 | 表現形式 | 影響對象 |
---|---|---|
激烈肢體動作 | 踢打、揮拳、滾下床 | 本人/同床人 |
大聲喊叫 | 尖叫、爭吵、呼救 | 本人/同屋者 |
異常舉止 | 突然坐起/跳起 | 本人 |
04 REM睡眠:身體“大腦”出了什么錯
正常情況下,人在REM睡眠時大腦極為活躍,夢境清晰,但負責控制肌肉活動的神經會“剎車”,讓身體基本處于“關機”狀態。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防止人在做夢時真的付諸行動。
RBD患者的大腦部分區域,比如控制肌肉抑制的腦干,卻未能正常發揮作用(Boeve et al., 2007)。身體像是“剎車失靈”,導致白天才該做的動作夜里全都跑出來了。
從生理機制上看,RBD不只是“睡不安穩”這么簡單,而是那些本應被封鎖的夢境指令短暫“泄露”給了身體。
05 RBD的潛在誘因:不僅僅是“年紀大”
很多人覺得,老了以后夜里折騰點“小毛病”很正常,其實RBD并不完全是“歲月的問題”。研究發現,神經變性?。ㄈ缗两鹕。?、部分抗抑郁藥物,以及睡前心理壓力可能都會讓這個問題多發。
? 神經系統疾病:RBD和帕金森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高度相關,部分患者在出現RBD多年后被診斷出帕金森?。≒ostuma et al., 2012)。
? 藥物影響:包括某些抗抑郁藥、安定類藥物等可能影響大腦對肌肉的正常抑制功能。
? 心理和生活習慣:長期壓力、熬夜、酗酒、作息紊亂等都可能促發或加重癥狀。
? 藥物影響:包括某些抗抑郁藥、安定類藥物等可能影響大腦對肌肉的正常抑制功能。
? 心理和生活習慣:長期壓力、熬夜、酗酒、作息紊亂等都可能促發或加重癥狀。
數據顯示,約有40%早期RBD患者后來發展為神經系統疾?。≒ostuma et al., 2019),這個數字提醒人們不能小看夜間“夢戰”。
RBD有時是大腦“出錯”的預警信號。這說明及時關注這些“夜間劇場”,有助于早期識別潛在的神經疾病。
06 檢查怎么做?要不要“住院查睡眠”
檢查RBD通常主要靠三個方面:
- 1. 睡眠歷史詢問——詳細了解夜間具體表現(由本人和家屬一起回顧最有效)。
- 2. 臨床癥狀分析——結合動作、言語、夜間受傷等情況酌情判斷。
- 3. 多導睡眠監測(PSG)——醫院的睡眠中心可以用專業儀器,持續一夜詳細記錄睡眠階段、腦電變化和肌電活動。這項檢查并不難受,和住旅館很像,通常1-2晚即可完成。
檢查不是人人都需要,只有重復夜間異常行為并排除了其他類似障礙,才建議到醫院做專業評估。
檢查方式 | 主要內容 | 適用情況 |
---|---|---|
問診+家屬回憶 | 生活細節核查 | 癥狀初篩 |
多導睡眠監測(PSG) | 腦電/肌電/錄像記錄一整夜 | 需明確診斷時 |
07 日常管理和預防,怎么做更安心
RBD目前尚無“徹底根治”的藥物,但好消息是,大部分患者通過簡單的環境調整與用藥,都能讓夜間“夢戰”明顯減少。日常生活中其實有不少可行的小妙招。
日常方法 | 實際好處 | 怎么做 |
---|---|---|
柔軟床墊 | 減少跌落風險 | 選擇厚實不易滑的床墊、降低床邊高度 |
有序作息 | 改善生物鐘 | 每天固定時間上床睡覺,醒來后盡快見到陽光 |
蔬菜水果 | 補充B族維生素、抗氧化成分,對神經健康有好處 | 每天兩餐配搭葉菜、豆類、波蘿蜜等(Campos-Beltrán et al., 2016) |
遠離危險物品 | 降低夜間受傷機會 | 床頭抽屜不放剪刀筷子、地面不留障礙物 |
藥物方面,醫生可能會選用特定的鎮靜劑或褪黑素來幫助緩解夜間癥狀。不過,具體用藥方案一定要在專業人員指導下進行。
有些患者和家屬會擔心“服藥會上癮”,其實這類用藥只要規范管理,成癮風險極低。
有些患者和家屬會擔心“服藥會上癮”,其實這類用藥只要規范管理,成癮風險極低。
發現自己或親人夜里“夢戰”嚴重,出現受傷、摔倒、影響他人休息時,建議及時到神經內科或專門的睡眠醫學中心咨詢。不要覺得“忍一忍就過去”,避免意外發生才最重要。
睡眠中偶爾的小動作往往被我們忽略,但背后可能有大腦傳遞出的警示信號。對于快速眼動睡眠行為障礙,早發現、合理安排睡眠、主動調整環境,有助于減少不必要的恐慌,也讓家人的每個夜晚都能安心些。當生活里遇到這些“特別的夢境”,不用焦慮,也別掉以輕心,有疑問時及時尋求專業建議,是最明智的選擇。
主要參考文獻:
- Boeve, B. F., Silber, M. H., & Saper, C. B. (2007). Pathophysiology of REM sleep behaviour disorder and relevance to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. Brain, 130(11), 2770–2788.
- Schenck, C. H., Bundlie, S. R., et al. (2013). 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: demographics,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findings, treatment, and follow-up. Journal of Clinical Sleep Medicine, 9(9), 939–944.
- Postuma, R. B., et al. (2012). Risk Factors for Parkinsonism and the Role of REM Sleep Behavior Disorder. JAMA Neurology, 69(12), 1435–1442.
- Campos-Beltrán, M. D., Cruz-Pantoja, M. E., et al. (2016). Dietary patterns in neurological patients: The role of fruits and vegetables in neurological health. BMC Neurology, 16(1), 120.
- Iranzo, A. (2016). Sleep and neurodegeneration. Brain, 139(Pt 3), 639-643.
- Postuma, R. B., Gagnon, J. F., et al. (2019). Sleep disorders and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. Handbook of Clinical Neurology, 167, 369-386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