了解乳腺癌——你需要知道的重要信息
01 什么是乳腺癌? ??
平時和朋友小聚,聊到健康話題,幾乎每個人身邊都有聽說過乳腺癌的例子。乳腺癌,其實就是發生在乳腺組織中的一種異常細胞增生疾病。這類細胞沒受到身體的調控,像不請自來的“小麻煩”一樣在乳腺中無序地發展。如果不及早管理,這些異常細胞還可能穿越乳腺本身,擴散到其他部位,比如淋巴結、骨骼或肝臟。
乳腺癌在女性腫瘤中屬于高發類型,影響著各種年齡段的人,不過,年紀稍大一些的人群風險會有所上升。和其他惡性腫瘤一樣,乳腺癌早期其實對身體的干擾相對有限,但一旦進入晚期,可能會引發多種并發癥,嚴重的情況下甚至威脅生命。全球數據統計,乳腺癌已成為女性癌癥中發病率最高的類型之一[1]。這說明無論我們身處哪個年齡階段,對這個疾病有正確的認識都很有價值。
02 乳腺癌的癥狀有哪些? ??
日常生活里,乳腺癌的早期信號往往非常微妙,容易被忽略。剛開始,癥狀可能只是乳房摸起來略有硬塊,或者乳頭、乳暈區域有些變化。有些人會覺得乳房出現局部皮膚輕微下陷,可能像橡皮表面被輕輕按了一下那樣,并不一定引起疼痛。如果只是偶爾摸到這種小硬塊,不要立即慌張,大部分腫塊其實是良性的。
情況發展后,癥狀可能變得明顯,比如發現乳房形狀、大小有了變化,皮膚表面感覺有點粗糙甚至泛紅、脫屑或者潰爛。也有人遇到乳頭朝內凹陷、分泌少量異常液體(比如帶血)。晚期可能還會累及腋下淋巴結,摸到增大的淋巴結,甚至身體出現持續疼痛。
舉個實際的例子:有位女性發現右側背部逐漸長出了一個小包塊,起初沒放在心上,可幾個月下來腫塊越變越大,最終被醫生確診為乳腺癌。這個過程給了她很大啟發,也說明不要小看身體的細微變化。
03 乳腺癌的主要致病因素是什么??
很多人問乳腺癌到底為什么會發生?簡單來說,這一切和身體內外的許多因素有關。第一是年齡:年齡越大,乳腺細胞遺傳物質發生變化的機會也會隨著增加,因此中老年女性患乳腺癌的概率更高。第二是遺傳易感性,比如家族中有近親(母親、姐妹)得過乳腺癌,那么自身風險就會上升。研究顯示,涉及BRCA1和BRCA2等特殊基因突變的女性,患乳腺癌的終身風險遠高于普通人群[2]。
除了上述因素,激素水平也有影響。比如,初潮早、絕經晚或者不生育,身體長時間受到雌激素作用,也會增加乳腺癌發生的幾率。此外,長期用激素替代療法和口服避孕藥雖然風險不高,但也有一定影響。
環境因素和生活方式也值得關注,比如肥胖、不良飲食、過度飲酒等會增加風險。工作壓力大、長期熬夜(像前文的那位病例)、缺乏鍛煉,這些現代生活習慣同樣無法忽視。對多數人來說,乳腺癌并不是由單一因素決定,更多是各種因素慢慢積累造成的。
04 乳腺癌的診斷方法有哪些? ??
很多人因為擔心乳腺檢查會“痛”或“煩瑣”而拖延,實際上,現代乳腺癌篩查手段已經非常成熟。最常見的就是乳腺超聲檢查和鉬靶X線攝影(又叫乳腺鉬靶),它們幫助發現早期的較小腫塊和組織結構異常。有些情況下,醫生會建議做核磁共振(MRI),尤其是對于某些高風險人群。
如果檢查結果顯示有可疑組織,醫生通常會安排穿刺活檢,從可疑區域取一小塊組織在顯微鏡下分析,確定是否有異常細胞。除此之外,部分患者配合血液腫瘤標志物檢測(如CA15-3等),作為輔助評估方案。不過,需要說明的是,這些血液標志物并不能單獨作為診斷標準,只能做參考。
檢查過程中,專業醫護人員會根據不同的情況制定針對性流程,讓檢查更安全、精準。即便出現了一些不適,也通常很快就能恢復。對于確診乳腺癌的朋友,后續還需進一步檢測腫瘤類型,以便制定最合適的治療計劃。
05 乳腺癌的治療選擇有哪些???
治療乳腺癌通常講究綜合方案,目的是最大程度地清除“異常區域”并減少復發。最常采用的方式有手術治療(可以是局部切除,也可以是全乳切除),還有放射治療(即“放療”)、化學治療(即“化療”)以及針對性藥物治療(如內分泌療法、靶向治療)。
內分泌治療比較適用于激素受體陽性的患者,能有效阻斷激素對腫瘤的刺激。比如,有一位乳腺癌患者,在接受內分泌及手術聯合治療后,雖然途中因脫發等副反應體驗不佳,但治療期內病變控制較好,僅需后續加強管理。
放療主要用于手術后降低復發風險,或緩解晚期骨轉移等癥狀?;焺t適合激素受體陰性或腫瘤進展較快的患者。近年來,靶向藥物(針對特殊蛋白作用)也成為部分乳腺癌的“新武器”,尤其對HER2陽性病人療效突出。
治療期間,經常會有脫發、乏力、食欲下降等反應,一般可以通過合理調整計劃或輔助藥物改善。醫學實踐證明,早期完成全程治療,乳腺癌的生存率提升明顯[3]。
06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有效管理乳腺癌風險??
除了遵醫囑進行規范治療和隨訪,日常自我管理也很關鍵。科學研究表明,均衡的飲食、適當運動和規律作息都有助于降低乳腺癌風險[4]。日常生活中,可以這樣做:
- 綠葉蔬菜:富含膳食纖維、維生素C和抗氧化物,有助調節激素環境。建議每餐搭配小份青菜如菠菜、西蘭花。
- 豆類食品:大豆異黃酮對調節雌激素平衡有益,無特殊禁忌者可每周多吃幾次豆腐或豆漿。
- 深色漿果:如藍莓、黑莓富含花青素,有助減少身體氧化壓力,適合早晚各放一小把在酸奶中。
- 優質蛋白:雞蛋、海魚、瘦肉提供肝臟“修復原料”,有助身體恢復,但要適量均衡。
- 定期檢測:40歲后建議每兩年做一次乳腺影像檢查,家族史者可酌情提前,就近選擇正規醫院或體檢機構,便于早期發現和管理。
- 規律鍛煉:推薦每周中低強度運動150分鐘,比如快走、瑜伽等,不僅幫助體重管理,也緩解精神壓力。
生活不必過度緊繃。其實,只要在當下慢慢加入健康元素,哪怕是每天多吃一份青菜,主動參加社區篩查,都是在為自己建立風險防線。
07 結語與行動建議 ??
總結下來,乳腺癌并不可怕,但不該掉以輕心。日常關注身體小變化、定時篩查、科學飲食和樂觀心態,能讓我們主動規避風險。遇到乳腺異常或有家族病史時,及時尋求專業醫生幫助。不管走到哪一步,身體的每一個信號都值得被認真對待。
養成健康生活習慣其實并不難,從每頓飯的選擇、每次鍛煉的堅持都能做起。愿你健康,也把這些實用知識傳遞給身邊需要的人。
引用文獻
- Sung, H., Ferlay, J., Siegel, R. L., et al. (2021).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20: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. CA: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, 71(3), 209-249. https://doi.org/10.3322/caac.21660
- Kuchenbaecker, K. B., Hopper, J. L., Barnes, D. R., et al. (2017). Risks of breast, ovarian, and contralateral breast cancer for BRCA1 and BRCA2 mutation carriers. JAMA, 317(23), 2402–2416. https://doi.org/10.1001/jama.2017.7112
- Early Breast Cancer Trialists' Collaborative Group (EBCTCG). (2015). Comprehensive meta-analysis of randomized trials confirms that adjuvant chemotherapy improves survival for early breast cancer. Lancet, 385(9985), 168-175. https://doi.org/10.1016/S0140-6736(14)61964-0
- Friedenreich, C. M., Neilson, H. K., Lynch, B. M. (2010). State of the epidemiological evidence 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cancer prevention. 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, 46(14), 2593-2604. 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ejca.2010.07.02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