子宮肌瘤與麻醉科的實用指南
有時候,在例行體檢中聽到“子宮肌瘤”的診斷,難免讓人有些擔心。其實,很多女性即便是健康狀態良好,也有可能在不經意間發現這個“體內的小客人”。但這到底意味著什么?又該怎么面對?今天就用生活里的真實例子,陪你深入聊聊子宮肌瘤那些事。如果未來有麻醉手術安排,麻醉科醫生的專業技巧也會給你額外的守護。
?? 什么是子宮肌瘤?
子宮肌瘤是女性子宮里的一種常見良性腫瘤。它大多出現在生育年齡女性當中,像是一顆悄悄長出來的“小結節”,往往沒什么感覺。
據統計,每三位女性里,就有一位可能在一生中遇到子宮肌瘤(Baird et al., 2003)。這種腫瘤由平滑肌和結締組織組成,通常生長得很慢,還可能因為激素波動有些變化。絕大多數是良性的,也就是不會轉化為癌癥,不需要過度焦慮。
簡單來說,子宮肌瘤就像是身體里偶爾長出的一顆“無害的小肉球”,只要掌握它的脾性,醫學上完全可控。
?? 子宮肌瘤的癥狀是什么?什么時候應該就醫?
經血量突然增長,周期縮短,甚至出現血塊。如果月經周期原本規律,而最近頻繁提前、變長或流量大到讓生活都受影響,這就是身體在敲警鐘。
出現脹痛、下墜感或隱隱作痛,和“偶爾肚子疼”不一樣,這類癥狀容易持續或反復。
有些肌瘤患者因為月經量過大,長期下去可能會出現乏力、頭暈、臉色發白。注意這些細節,尤其是合并輕度貧血時,要及時復查。
如果肌瘤較大,可能壓迫到周圍器官,導致小便次數變多或者排便不暢。不是所有的腹部不適都要往嚴重想,但長期變化值得引起重視。
出現以上變化,尤其是癥狀加重或日常生活被影響時,請盡快到正規醫院做超聲等檢查。
?? 子宮肌瘤是怎么來的?麻醉醫生關注哪些風險?
子宮肌瘤的成因其實并不復雜,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:
-
激素影響:雌激素是“助推手”
研究指出,雌激素和孕激素能促進子宮肌瘤的生長(Stewart et al., 2015)。這也是為啥肌瘤最常見于生育年齡的女性,絕經期后反而會縮小。 -
遺傳易感性:有家族史的人風險更高
如果媽媽或姊妹曾有子宮肌瘤,自己出現的概率也會有所增加。 - 慢性炎癥:盆腔反復炎癥可能慢慢推動異常細胞生長。
- 肥胖與生活方式:相關研究表明,高BMI與子宮肌瘤的風險升高有關(Wise et al., 2016)。
其實,大部分致病原因都是不可控的,但合理的生活方式總有一點幫助。
- 患者是否有貧血(影響耐受手術)
- 心肺等合并疾病有無控制好
- 盆腔粘連、手術難度等對麻醉方案的影響
?? 子宮肌瘤怎么治療?麻醉科做哪些“守護”?
子宮肌瘤并不是一定都要治療。大部分情況下,“小而無癥狀”的肌瘤只需定期觀察。如果出現嚴重月經異常、明顯壓迫等,就需要干預。
- 藥物治療:適合輕中度癥狀、或希望暫緩手術的人群。方法包括控制雌激素水平和緩解癥狀的藥物。
- 手術治療:適合有“體積大、癥狀明顯、藥物效果差”等情況。常見方式有肌瘤切除術和全子宮切除術,近年來腹腔鏡手術逐步普及,創傷小恢復快。
?? 最后的叮嚀
子宮肌瘤雖然常見,但絕大多數不會影響壽命,只要關注身體的“小信號”,早診斷、規范治療、科學手術和恢復,完全可以保持正常生活。 如果有手術需求,別擔心,和麻醉醫生充分溝通,說出你的真實身體狀態,每一步都有人為你把關。照顧好自己,也記得把這份知識分享給身邊有需要的家人和朋友。
參考文獻
- Baird, D. D., Dunson, D. B., Hill, M. C., Cousins, D., & Schectman, J. M. (2003). High cumulative incidence of uterine leiomyoma in black and white women: ultrasound evidence. 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, 188(1), 100-107.
- Stewart, E. A., Cookson, C. L., Gandolfo, R. A., & Schulze-Rath, R. (2015). Epidemiology of uterine fibroids: a systematic review. British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aecology, 124(10), 1501-1512.
- Wise, L. A., Palmer, J. R., Harlow, B. L., Spiegelman, D., Stewart, E. A., Adams-Campbell, L. L., & Rosenberg, L. (2005). Risk of uterine leiomyomata in relation to body size and cigarette smoking.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, 161(9), 816-825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