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膏固定與肌肉萎縮:你必須知道的防范秘訣
01. 肌肉萎縮的真相
日常生活中,扭傷骨折后打上石膏,很多人關心的第一反應是能不能趕快好起來,但更細心的家屬開始發現:石膏摘掉后,原來結實的肢體卻變瘦變軟了。這正是大多人都沒重視過的“肌肉萎縮”。
其實,醫學上提到的肌肉萎縮,指的是肌肉體積變小、力量減弱。最典型的原因就是長時間不用,比如石膏讓斷骨穩住,反而讓包裹骨頭的肌肉“吃灰”——用得越少,消退得越快。短期石膏下,肌肉也許只是輕微松軟或發虛;一旦時間拉長,甚至持續數周,會從“偶爾覺得弱”變成肉眼可見地細小無力。
02. 石膏固定的必要性與風險
- 石膏的作用: 對于骨折、脫位或者韌帶撕裂等損傷,有時打石膏相當于給身體加一道“防護殼”。讓斷裂的部位安靜愈合,避免錯位。
- 肌肉風險:
不過,這種“保護”通常要求肢體處于靜止狀態。研究顯示,長達三周的石膏固定,就能讓局部肌肉力量下降20%及以上(Wall et al., 2013)。肌肉纖維一旦不用,新陳代謝就變慢,甚至部分細胞被身體回收利用,肌肉體積逐漸縮小。
- 現實例子: ?? 17歲的高中男生因籃球摔傷,右小腿打石膏4周,拆除后發現“小腿明顯比另一側瘦了不少”,“動起來軟綿無力”。這個例子說明,哪怕是青少年,長時間沙發上“靜養”,肌肉也會悄悄縮水。
03. 為什么石膏會導致肌肉萎縮?
肌肉睡“懶覺”的時間長了,身體其實在做加減法:減少不用的組織,節省能量。
導致萎縮的因素 | 具體機制 | 生活實際體現 |
---|---|---|
缺乏運動刺激 | 肌纖維不收縮,蛋白合成速率下降 | 肢體“靜止不動” |
血液循環變慢 | 養分、氧氣運輸減少,影響細胞活力 | 石膏下手腳發涼發麻 |
年齡因素 | 年紀越大,肌肉修復速度越慢 | 中老年人拆石膏后恢復更久 |
個體差異 | 本身體質、遺傳影響萎縮速度 | 有的人萎縮更明顯 |
具體來講,石膏內長期缺少活動,身體察覺到“用不上”這部分肌肉,開始減少蛋白質合成,回收掉部分纖維,變得消瘦。數據顯示,兒童和老年人都是肌肉萎縮的高危對象,特別是70歲以上,每周肌肉量流失可達2%(Dirks & Wall, 2016)。
04. 在石膏期間如何防止萎縮?
方法 | 指導建議 | 日常小貼士 |
---|---|---|
?? 靜態等長收縮訓練 | 不移動關節,只收縮肌肉(如收大腿、繃緊小腿) | 每天3-5次,一次10-20秒,醫生同意后可開始 |
?? 健側肢體鍛煉 | 鍛煉未受傷的手/腳,減少整體肌肉流失 | 可以做簡單握拳、抬腿等動作 |
專業理療介入 | 由康復師操作,實施低頻電刺激或手法按摩 | 必要時就醫選擇有資質的康復機構 |
05. 肌肉恢復,營養跟得上才行
肌肉合成離不開足夠原材料。石膏期間和拆卸后的一段時間,合理吃點下面這些,對于恢復有好處:
推薦食物 | 有益功效 | 食用建議 |
---|---|---|
魚、雞胸肉、蛋類等富含優質蛋白的食物 | 促進肌肉蛋白再生,修復受損組織 | 每天適量攝入,可分多次 |
豆制品、瘦肉 | 補充氨基酸,提高肌力恢復速度 | 每餐搭配些許即可 |
新鮮蔬果(如菠菜、西蘭花、橘子) | 額外補充維生素C、E,幫助組織修復 | 每日至少兩種蔬菜一份水果 |
奶制品(如牛奶、酸奶) | 鈣質幫助骨頭愈合,支持康復 | 早餐或加餐時飲用 |
06. 石膏期間的心理調適同樣重要
- 情緒變化: 長時間被石膏裹住,日常社交、娛樂受限,部分人容易產生焦慮、失落情緒。有的小朋友甚至“賴”上了輪椅,覺得做什么都不順。
- 心理對康復影響: 越來越多研究證實,積極、樂觀的心理狀態可以提升康復動力,讓肌肉逐步恢復期縮短。(Kairy et al., 2010)
- 簡單建議: 和家人或專業心理師多溝通、適當參與線上學習/興趣活動,轉移注意力。家屬尤其要關注老年患者的心理變化,幫助他們按節奏做康復訓練。
07. 真實案例:從萎縮到全面恢復
有位62歲的女教師,左腕骨折打石膏5周,拆除后左前臂“又細又軟”,但她堅持每日靜態收縮練習和蛋白均衡飲食,三個月后腕力恢復到八成以上。她說:“剛開始肌肉像棉花,但慢慢恢復動作,信心和力量都回來了?!?/p>
?? 未來,科技也在不斷助力。近年來,3D打印透氣石膏、低頻電刺激康復儀正在小范圍應用,讓肌肉保持“微動”,有效降低萎縮發生率(Yamamoto et al., 2017)。雖然普及還需時間,但說明醫學正在向精準和個性化康復邁進。
參考文獻(APA格式)
- Bruins Slot, I. G., Braun, J. J., Polinder, S., Hovius, S. E. R., & Selles, R. W. (2015). 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muscle atrophy during immobilization after hand and wrist fractures. Journal of Hand Surgery (European Volume), 40(7), 717-724.
- Wall, B. T., Dirks, M. L., van Loon, L. J. (2013). Skeletal muscle atrophy during short-term disuse: implications for age-related sarcopenia. Ageing Research Reviews, 12(4), 898-906.
- Dirks, M. L., & Wall, B. T. (2016). Disuse atrophy and the potential role of protein in recovery. Current Opinion in Clinical Nutrition and Metabolic Care, 19(3), 164-168.
- Kairy, D., Lehoux, P., Vincent, C., & Visintin, M. (2010). A systematic review of clinical outcomes, clinical process, healthcare utilization and costs associated with telerehabilitation. Disability and Rehabilitation, 31(6), 427-447.
- Yamamoto, S., et al. (2017). Effectiveness of Low-frequency Electrical Muscle Stimulation on Immobilization-induced Muscle Atrophy. Journal of Physical Therapy Science, 29(5), 855-860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