卵巢癌:深入了解與科學防治
01 卵巢癌是什么?類型有哪些???
在日常生活中,很多人覺得卵巢癌遙不可及,仿佛只是新聞里的專屬名詞。其實,每個女性的身體里都有兩顆卵巢,它們不僅負責生育,還有荷爾蒙分泌的重要角色。簡單說,卵巢癌是一種來源于卵巢上不同細胞的惡性腫瘤,其中最常見的是“上皮性卵巢癌”,大約占所有卵巢癌七成以上。另外,年輕女性也可能會碰到“生殖細胞腫瘤”,但占比不高。有一類“間質瘤”則跟荷爾蒙有關,發病也相對較少。
讓人留心的是,卵巢癌有點像是一位“沉默的來客”。它發展初期通常沒有聲響,等到發現往往已是晚期。即便如此,并不是所有類型都一樣兇險,不同類型對治療的反應也有差異。如果能提前識別類型,就能更快配合醫師制定個性化方案。
??根據“Hello Doctor”(2023)在其專題中做的介紹,卵巢癌的組織學分類常見為上皮性、間質性和生殖細胞性三大類,各有不同的發病年齡和風險特點(Cheng et al., 2020)。
02 早期有哪些信號?警惕這些癥狀??
有時,卵巢癌早期就會發出些“小暗號”,只不過這些信號特別容易和普通小毛病混淆。例如,偶爾的腹部脹感、突然覺得飯量減小、下腹部有點不適,這些看上去像消化不良、壓力大,或者是普通的月經前癥狀。但是,如果這些情況持續存在、反復出現,就不再只是“小麻煩”。舉個例子,不少患者回憶,自己并沒有什么劇烈疼痛,只是有一陣子總感覺褲腰比以前緊,腹部腫脹,卻沒想到背后隱藏著大問題。
隨著腫瘤長大,信號也會逐漸明顯,比如腹部持續性疼痛、便秘、尿頻,體重悄然下降。如果新近一兩個月總是腹脹、極易飽、腹痛沒有緩解,這就要引起重視了。別忽視,“反復、持續”的信號,是該主動就醫的提醒。(參考:Mayo Clinic, 2020)
03 卵巢癌的致病因素——為什么會得病???
談到“為什么會患卵巢癌”,許多女性都會產生疑問:日常飲食、遺傳、環境、荷爾蒙變化,究竟誰才是“幕后推手”?醫學研究表明,卵巢癌的發生不僅和年齡有關,也與特殊的基因突變密切相關。像BRCA1、BRCA2這些基因一旦發生突變,卵巢細胞的“修復”能力就會變差,長期下來有可能發展出異常的腫瘤。
年齡增長是最大風險因素。根據多項流行病學數據,50歲以后,女性患卵巢癌的風險會明顯提升。長期激素刺激、初經較早或絕經較晚、不曾生育、肥胖、乳腺癌或卵巢癌家族史,這些因素都會讓風險“悄悄加碼”。“Hello 醫師”(2023)收錄的臺灣地區癌癥數據同樣指出,肥胖及飲食西化讓風險增加不少(Trudel et al., 2018)。
總的來說,大部分致病機制涉及到細胞分裂、DNA修復失誤和慢性炎癥反應。舉例來說,有家族史的患者遺傳了代謝異?;駾NA修復功能較差的基因,如果再疊加環境中的風險因子,比如空氣污染、缺乏運動、長期高熱量飲食,危險就會隨之增加。
04 診斷方法都有哪些?具體流程一覽??
說起卵巢癌診斷,許多人第一反應就是“女性體檢做B超夠了嗎?”但實際操作遠不止如此。醫學上常用的診斷流程主要包括三個環節:
- ??? 超聲波檢查:最常用的方法,適合初步篩查,但對腫瘤類型和階段還不能“下最后結論”。
- ?? 腫瘤標志物(CA-125)檢測:血液檢查能反映體內是否有相關腫瘤活動,不過一部分良性疾病也可能讓CA-125升高。
- ?? CT、核磁共振等影像學檢查:主要判斷腫瘤大小、位置和有無轉移,協助醫生分期。
真正能確定診斷的,往往需要組織活檢,甚至是手術探查。實際案例顯示,及時、完善的多環節檢測能大大減少誤判。比如曾有一位64歲的女性患者,起初只是腹脹、胸悶,檢查后被發現已經涉及多個臟器轉移。這個過程提醒我們,持續癥狀出現時,不能光依賴單次普通超聲或體檢,必要時要選擇有腫瘤專科的醫院進一步檢查,確保盡早發現異常。
05 治療選擇及其效果——方案怎么選???
進入正式治療階段時,卵巢癌的方案有多種選擇。最常見是“手術切除”,醫師會按照腫瘤范圍決定要不要連帶切除周圍器官。如果發現較晚,通常還要聯合化療,比如紫杉醇和卡鉑為主的組合,幫助清除體內殘留的癌細胞。近幾年,新的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逐漸在部分適應人群中嶄露頭角。
不同分期、類型的卵巢癌應對方式略有差異。例如,早期病例可以考慮保留部分卵巢和子宮,爭取生育機會;而晚期患者,手術更注重“減瘤”,配合多線化療和多種藥物組合。
療效方面,卵巢癌5年生存率隨著分期變化很大。第一期可達90%以上,但到了晚期則降至20%以下。因此,初期發現至關重要。而且治療過程中,支持治療對提升生活質量同樣不可或缺,比如及時排除腹水、補充營養和維持體力。
06 良好生活管理和心理支持??
在卵巢癌治療的過程中,健康管理不僅僅是吃藥打針。合理的飲食、科學的作息、情緒上的疏導必不可少。比如,高蛋白、易消化的食物能幫助身體修復;多吃深色蔬菜和新鮮水果有利于維持免疫力。醫學專家推薦,治療期間盡量采取少量多餐、口味清淡、保證優質蛋白攝入(比如雞蛋、豆制品、魚肉),再結合每天適度活動和充分休息。
心理健康方面,家人和朋友的陪伴能極大緩解焦慮。部分患者甚至通過繪畫、書寫或適度冥想獲得了情緒平衡,小目標逐步實現也有幫助。支持性小組、癌癥康復社區同樣能為大家提供經驗和希望。
?? 最后,定期復診,遵醫囑調整治療方案,能幫助把握病情變化。如果體重異常下降、出現新的腹水或嚴重不適,要立即聯系醫生。健康管理是場持久戰,科學和溫柔都不能缺席。
- 鮭魚:富含Ω-3脂肪酸,對身體有抗炎作用,建議每周2-3次。
- 菠菜:含豐富葉酸和維生素C,幫助免疫力,適合熱炒或做蔬菜湯。
- 低脂牛奶:補充蛋白和鈣質,建議每天一杯(200-300ml)。
- 藍莓:高抗氧化能力,新鮮食用或添加到酸奶中都很合適。
?? 需要說明,飲食調整不是替代治療,但能改善康復體驗。身邊有疑問、出現異常時,不要拖延,主動就醫,選擇腫瘤??漆t院會更有保障。
參考文獻
- Cheng, J. Q., Auersperg, N., & Leung, P. C. K. (2020). Ovarian Cancer: Pathogenesis, Diagnosis, and Management. Academic Press.
- Mayo Clinic. (2020). Ovarian cancer: Symptoms and causes. Mayo Clinic Foundation. Retrieved from https://www.mayoclinic.org/diseases-conditions/ovarian-cancer/symptoms-causes/syc-20375941
- Trudel, D., Tetu, B., Gregoire, J., & Plante, M. (2018).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ovarian cancer. Journal of Ovarian Research, 11(1), 29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