急性胰腺炎與肝膽疾病——我們需要注意些什么?
在肝膽外科中,胰腺、肝膽疾病是相對常見的,但它們往往令人措手不及。根據目前常見的檢查報告,一些患者表現出胰腺腫大、十二指腸腸壁增厚、膽總管擴張伴有結石以及肝臟內存在點狀高密度影。這些異常的影像表現引人深思,可能提示急性胰腺炎、膽總管結石或肝臟鈣化灶等問題。這些診斷結果不僅表明患者存在急性炎癥,還反映了消化系統某些功能的障礙。
一般來說,正常胰腺的CT影像顯示其大小均勻、輪廓清晰,胰管直徑應當小于2毫米,周圍不應有明顯液體滲出。而膽總管的直徑不應超過0.6厘米,肝臟的密度結構應均勻,沒有異常高密度的點影。然而,當這些指標偏離標準范圍時,問題就已經出現。
急性胰腺炎的致因及可能相關疾病
急性胰腺炎是胰腺的急性炎癥反應,主要由消化酶提前激活引起。這種早期激活會損傷胰腺自身的組織,在CT掃描結果中經常表現為胰腺增大及其周圍滲出液的形成。在近期病例當中,胰腺輪廓模糊,胰腺周圍出現滲出性積液,腸壁略增厚,這些都符合急性胰腺炎的影像學特征。
引起急性胰腺炎的主要原因包括膽道疾病(如膽總管結石導致胰液回流障礙)、高脂飲食、酒精過量攝入以及某些藥物等。此外,嚴重的急性胰腺炎還可能引發并發癥,如胰腺假性囊腫、胰腺膿腫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。膽總管末端的結石導致膽管梗阻,是引起膽源性胰腺炎的常見病因之一。結石堵塞膽總管末端,會影響膽胰共同通路,從而誘發炎癥。
另一方面,當影像報告顯示有膽總管擴張(超過1.5厘米)及膽總管末端結石時,這提示膽道梗阻的可能性。此外,肝臟中出現點狀高密度影可能預示鈣化灶,這通常提示曾經存在炎癥或血管瘤的鈣化,雖然本身不一定具備危害,但需要結合臨床歷史和其他檢查來判斷。
胰腺及膽道疾病的治療及近期進展
急性胰腺炎的治療需因病情而定,對于輕癥胰腺炎,通常使用保守治療,如禁食、輸液補充體液以維持水電解質平衡,聯合使用抑制胰酶分泌的藥物。此外,對于伴有感染者,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保護臟器不受侵害。針對膽源性胰腺炎,最重要的是解決膽管梗阻,比如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,可以通過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(ERCP)取石。
在某些較嚴重的急性胰腺炎病例中,可發展成壞死性胰腺炎,這樣的患者可能需要手術切除壞死組織。如果患者的膽道梗阻或膽總管末端結石被診斷確立,則建議進行膽囊切除術或膽總管切開取石以防止復發。同樣,影像提示的肝臟鈣化灶需要根據臨床背景判斷,是否需要進一步干預。
與此同時,對于膽管的進一步評估,如建議磁共振膽胰管成像(MRCP),能夠提供無創但高分辨率的膽道和胰腺影像,用于發現膽道細小梗阻、結石或腫瘤跡象,從而指導更精準的后續治療。
如何預防胰腺及肝膽疾病的發生?
預防急性胰腺炎和膽管疾病的發生,首先需要關注飲食與生活方式。對于膽道結石的高危人群,如肥胖者、長時間高脂肪飲食者以及中老年女性,建議控制飲食中脂肪攝入量,適當增加膳食纖維,保持良好的膳食平衡。此外,還需避免過量飲酒,這對于預防酒精性胰腺炎尤為重要。
促進膽汁流動和防止膽結石形成是關鍵,例如通過規律運動保持膽囊規律收縮。有膽囊炎反復史的人群應密切隨訪,必要時行膽囊切除手術預防進一步風險。另外,平時注意補充水分以稀釋膽汁濃度,不同高危人群需要針對性建議,例如伴隨糖尿病的人群應將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圍內,避免并發癥加重胰腺負擔。
肝臟健康同樣需要重視,一些健康行為可有效預防肝臟炎性病變和病灶形成。例如,定期體檢通過超聲或CT等技術早發現病灶;減少暴露于肝毒性物質(如酒精、不必要的藥物);而針對乙肝等肝炎病毒高危人群,接種疫苗和抗病毒治療也具有重要意義。
最后,當自身出現類似右上腹疼痛、惡心嘔吐、厭油膩或皮膚黃染等癥狀時,應及時就診。即便沒有明顯臨床癥狀的人群,特別是具有家族肝膽及胰腺疾病史者,也建議定期行影像學檢查,爭取早發現、早治療,避免病情進一步惡化。
記住,健康是需要我們用心去守護的,一旦出現身體不適,請務必及時就醫,科學治療。讓我們用健康的生活方式作為基礎,為身體每一器官的“設備運行”做好保障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