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1 什么是HPV?
如果你和朋友閑聊有關婦科檢查,八成會聽到“HPV”這三個字。簡單來說,HPV(人乳頭瘤病毒)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病毒,主要通過性接觸傳播。它分為100多種類型,其中有些會引發普通的皮膚疣,但也有幾種“高風險型HPV”,和女性宮頸癌的發生密切相關。
其實HPV感染很常見,大多數人在一生中的某個階段都會遇到,只不過多數感染會在身體的自我調節下悄悄消失,不留痕跡。不過,一些特定型別的HPV如果長期留駐,才可能帶來健康隱患。所以,HPV本身并不可怕,關鍵在于類型和是否持續存在。
HPV類型 | 相關疾病 |
---|---|
低危型(如 6、11 型) | 生殖器疣 |
高危型(如 16、18 型) | 宮頸癌、其他癌變風險 |
02 宮頸癌是怎么發生的?
- 病毒潛伏,細胞變化
一旦高風險型HPV進入女性生殖道,病毒可長時間潛伏,慢慢影響宮頸的細胞,讓這里的細胞“變得不太正?!?。有些人的免疫系統會像小衛士一樣,把病毒清理掉,但也有人抵抗力差,病毒就在細胞里搞起了小動作。 - 出現異常但不自知
這時候細胞慢慢積累改變,開始悄悄失去原有的規律,個別細胞出現異常。這個階段,人體一般沒有感覺變化,只有專業篩查能察覺出端倪。 - 持續感染,逐步演變
如果病毒一直未被清除,細胞的變異可能升級——逐漸發展為宮頸上皮內瘤變(CIN),再嚴重點就可能演變為宮頸癌。這其中可能要十年甚至更久,多數過程安靜無聲,忽略了就埋下了風險。
03 早期HPV感染都有哪些表現?
- 大多數情況下無感
其實HPV剛感染時,絕大多數女性感覺不到身體有任何異常,日常生活和以往沒有太大不同。你可能完全察覺不到自己已經感染了病毒。 - 偶爾出現輕微不適
部分女性可能偶感白帶增多或顏色略變,但這種現象也可能由很多其他原因引起,并不具有特異性。
04 什么時候該警惕?宮頸癌的進展信號
- 持續或反復陰道異常出血:尤其是性生活后出現出血、絕經后出血,這些都要引起警惕。
- 分泌物改變:白帶增多、持續發黃或帶血水氣味,這些都不能隨意忽略。
- 下腹部持續隱痛:腫瘤逐漸發展,可波及周圍組織,讓疼痛變得持續且明顯。
05 為什么HPV感染更容易引發宮頸癌?
高危型HPV之所以危險,主要是它會干擾細胞的正常分裂機制。病毒會“偷偷”把自己的遺傳物質嵌入到宮頸細胞的DNA中,讓細胞逐漸喪失控制,進而出現持續性異常增生。
如果長期沒有清除,出現異常的細胞數量越來越多,甚至形成癌前病變。研究發現,99%的宮頸癌病例都能檢測到HPV的影子。其中HPV16和18型占了宮頸癌的絕大多數(Munoz, N. et al., 2003)。
影響因素 | 說明 |
---|---|
HPV持續感染 | 高危型長時間存在是演變成宮頸癌的首要因素 |
免疫狀態差 | 免疫力較弱時,更難主動清除病毒 |
早期性生活/多性伴侶 | 提高病毒暴露機會,加速異常變化 |
遺傳與年齡 | 部分家族、40歲以上女性風險升高 |
06 怎樣才能遠離HPV和宮頸癌?
- 接種HPV疫苗最靠譜
當前9價、4價、2價HPV疫苗都可以有效預防致癌型HPV,非常適合9-45歲的女性接種。劑次和接種年齡建議可根據醫生指導選擇,不同年齡選擇略有差異。 - 定期婦科篩查
21歲以上的女性建議定期進行宮頸細胞學檢查(Pap涂片)及HPV檢測。這是目前發現宮頸異常最早、最有效的方法。 - 養成規律生活習慣
保持個人衛生、規律作息、均衡飲食,對提高免疫力幫助很大。另外,使用安全套、避免早婚早育也有助減少HPV暴露。 - 富含維生素和膳食纖維的食品有幫助
食物名稱 具體功效 食用建議 柑橘類水果 豐富的維生素C,促進身體抵抗力 每日新鮮食用或榨汁都行 胡蘿卜、西紅柿 含β-胡蘿卜素,有助維護細胞健康 炒、煮、涼拌均可 全谷物 提供膳食纖維,利于腸胃,增強整體抵抗力 主食中加入雜糧 - 有疑問及時就醫
出現分泌物異常、長期腹痛或者性生活后出血時,應第一時間到正規醫院婦科進行系統檢查,早期發現異常更容易干預。
07 治療與研究新進展
一般HPV感染無需特殊處理,半年到兩年多數人能自愈。如果宮頸細胞出現高級別病變,常規會采用錐切、冷凍等方法局部處理。萬一發展成宮頸癌,醫生會根據分期結合手術、放化療等多種手段。
近年來,疫苗升級和檢測方式創新讓宮頸癌篩查更快捷。例如,新一代分子檢測法已能精準判別高危型病毒,對提升早診早治有很大好處(Arbyn, M., et al., 2020)。此外,科學家們正努力研發新型疫苗和輔助治療手段,讓HPV和宮頸癌變得更可控。
結語
現實生活中,HPV感染雖然常見,但大可不必過度緊張。不妨把宮頸健康管理當作每年例行關心的一件事。有科學知識陪伴,每一步都能更從容地面對。也歡迎把這些實用的知識與家人朋友分享,讓身邊的人都得到保護。
參考文獻
- Munoz, N., Bosch, F. X., de Sanjose, S., Herrero, R., Castellsague, X., Shah, K. V., ... & Meijer, C. J. (2003). Epidemiologic classification of human papillomavirus types associated with cervical cancer.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, 348(6), 518-527. https://doi.org/10.1056/NEJMoa021641
- Arbyn, M., Smith, S. B., Temin, S., Sultana, F., & Castle, P. (2020). Detecting cervical precancer and reaching underscreened women by using HPV testing on self samples: updated meta-analyses. BMJ, 371, m3495. https://doi.org/10.1136/bmj.m3495
- Schiffman, M., & Castle, P. E. (2005). The promise of global cervical-cancer prevention.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, 353(20), 2101-2104. https://doi.org/10.1056/NEJMp05817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