警惕胃癌:早診早治才是關鍵!
01 胃癌到底是什么?
有些人一聽到“癌癥”兩個字,心里就咯噔一下。其實,胃癌就是發生在胃黏膜層的異常細胞(惡性腫瘤)不斷生長、擴散的疾病。胃本身像一個消化“工廠”,負責把食物打碎消化,但如果黏膜細胞年復一年受到刺激、出現DNA損傷,異常細胞便可能漸漸增多,最后形成腫塊,甚至突破胃壁,波及全身其他部位。
胃癌并不罕見。據統計,全球每年新發胃癌患者超過一百萬,尤其是在亞洲及中國高發(Rawla, 2019)。關鍵在于,這種病初期時常沒有明顯不適,容易被忽略。大部分人發現時,病情已進展,需要更復雜的治療。這給我們提了個醒:了解胃癌,防患于未然,真的很重要。
?? 一句話總結:胃癌是一種源自胃黏膜的惡性腫瘤,深藏不露但危害極大,認識它是掌握健康的第一步。
02 胃癌有哪些信號需要留心?
說起胃癌的癥狀,早期往往“不聲不響”。你可能會覺得有時飯后胃口小了點,偶爾上腹部不太舒服,卻沒放在心上。??
- 持續性上腹部疼痛:不是偶爾刺痛,而是反復,甚至越來越明顯。
- 食欲明顯變差:平時喜歡的菜突然興趣全無。
- 體重突然下降:半年瘦了好幾公斤,沒刻意減肥。
- 吞咽或消化異常:有時候會感覺吃東西哽咽、腹脹。
- 嘔血或黑便:消化道出血時,大便顏色發黑,有時能見到嘔血。
?? 記得:只有持續、明顯的癥狀才更需要引起警覺,偶發的不適不必過度緊張,但反復出現別拖延。
03 為什么會患上胃癌?
胃癌的發生通常不是“一夜之間”的事,而是多種因素“推波助瀾”的結果。簡單來說,大致可分如下幾類:
- 慢性炎癥反復刺激:常年慢性胃炎,尤其是萎縮性胃炎,會導致胃黏膜持續受損。尤其是幽門螺桿菌(一種常見胃部致病細菌)感染,有研究指出,約60%~90%的胃癌患者都伴有這種感染(Polk & Peek, 2010)。細菌持續侵犯黏膜,容易誘發異常細胞生長。
- 飲食習慣影響:經常嗜好腌制、熏制、高鹽、重口味食物,胃部接觸到較多致癌物,負擔增大。
- 家族遺傳及年齡增加:家族中有直系親屬患過胃癌的人,患病風險會增加。年齡超過50歲以后,胃黏膜的修復能力走下坡路,更容易“出錯”。
- 環境與個人因素:吸煙、過度飲酒等生活方式,也會推高胃癌的風險。長期精神壓力大,或較少攝入蔬果的人也更容易受影響(Karimi et al., 2014)。
????? 注意,只有在這些因素長期作用下,胃黏膜不斷修補自身時才容易“出岔子”——異常細胞逐漸發展壯大,成為不速之客。單一危險因素未必決定一切,大多數病例是多因素協同“積少成多”造成的。
?? 說起來,保護胃黏膜,減少慢性刺激,是遠離胃癌的根本。
04 胃癌的診斷方式有哪些?
很多人聽說胃鏡就頭皮發麻,擔心痛苦和危險。其實,現代胃鏡設備已經很成熟,是發現胃癌的最可靠“顯微鏡”。醫生可以直觀看到胃黏膜的每個角落,還有異常組織,可以直接夾取一小塊做病理活檢。
- 胃鏡檢查:發現腫塊、潰瘍以及異常黏膜病變,同時取樣進一步化驗。
- 組織活檢:對可疑區域取一小塊組織,在顯微鏡下分辨是否是惡性腫瘤、分型如何。
- 影像學檢查:包括CT、MRI等,判斷腫瘤是否已經擴散或轉移。
- 腫瘤標志物檢測:如CA199等,輔助判斷病情變化、治療效果,不過并非唯一標準。
一旦懷疑有異常,胃鏡和病理檢查就像身體“體檢儀”,幫助醫生及時發現問題,爭取早期干預。??
?? 別擔心檢查會傷身,大多數操作都很安全,適度的檢查遠比“等病發作”要劃算。
05 胃癌怎么治?治療效果如何?
治療方式主要根據發現的階段來定。早期胃癌手術治療效果較好,而如果發現較晚,可能需要多種方法聯合。
- 手術切除:是目前最有效的方式。早期病灶小、局限時,單純手術能徹底切除異常細胞,部分患者可“痊愈”。晚期或腫瘤較大時則需切除部分或全部胃及周邊淋巴結。
- 化學治療(化療):通過藥物殺死腫瘤細胞,常用于術后預防復發,或病情進展者延緩腫瘤擴散。
- 放射治療:對部分部位、體質較弱或無法手術的患者,放療可以幫助控制局部病灶。
- 靶向與免疫治療:新型藥物針對腫瘤特定分子靶點,以及調動人體自身免疫系統,部分患者能獲益。
整個治療過程中,醫療團隊通常會根據具體情況制定個體化方案,實現“盡最大可能改善生活質量”的目標。
?? 治療方案豐富多樣,聽從專業建議非常有幫助。
06 怎樣才能在生活里遠離胃癌?
我們平時能做的其實不少。正面的健康習慣是遠離胃癌的“基石”。??
- 多吃新鮮蔬果——豐富的維生素C、胡蘿卜素有利于保護胃黏膜。每天保證足量蔬菜,水果作為加餐,不僅能提升口感,也能為胃“添把保護傘”。
- 選擇優質蛋白質——建議多選魚肉、豆制品、瘦肉等低脂蛋白,有助修復胃黏膜組織,制做菜肴時以蒸、煮、燉為主,更溫和。
- 清淡飲食不過咸——烹飪時減少鹽用量,用香蔥、檸檬等草本植物替代部分調味,既能提味又輕盈。
- 保持規律作息,適度鍛煉——長期健康作息,少熬夜、多活動(比如飯后散步),有助提升胃腸動力、減少慢性炎癥。
- 定期體檢——特別是有慢性胃病、家族史者,建議年滿40歲后兩年查一次胃鏡。早期小病變容易清除,別拖到出現嚴重信號才去醫院。
- 出現反復胃部癥狀時及時就醫——任何持續性消化不適,別一味等,找內科或消化專科醫生面診,不必諱疾忌醫。
簡單來講,只要飲食均衡和定期體檢,保持積極的心態和健康生活習慣,絕大多數胃癌風險都能降下來。
? 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是胃癌預防的“長效保險”,偶爾享受美食無妨,關鍵是別讓不良習慣常態化。
最后的話
胃癌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遙遠——但也絕對不是不可防不可控。認真對待生活中的“小信號”,養成良好的飲食、作息和體檢習慣,是每個人拿在手里的主動權。健康管理不必一味焦慮,但更不能圖省事不管。希望每一位讀者都能在這條“健康護胃路”上,更加篤定而安心地走下去。
- Karimi, P., Islami, F., Anandasabapathy, S., Freedman, N. D., & Kamangar, F. (2014). Gastric cancer: descriptive epidemiology, risk factors, screening, and prevention. 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, 23(5), 700-713. https://doi.org/10.1158/1055-9965.EPI-13-1057
- Polk, D. B., & Peek, R. M. (2010). Helicobacter pylori: gastric cancer and beyond. Nat Rev Cancer, 10(6), 403-414. https://doi.org/10.1038/nrc2857
- Rawla, P., Barsouk, A. (2019). Epidemiology of gastric cancer: global trends, risk factors and prevention. Prz Gastroenterol, 14(1), 26–38. https://doi.org/10.5114/pg.2018.80001
- Mayo Clinic. (2024). Stomach cancer – Symptoms and causes. https://www.mayoclinic.org/diseases-conditions/stomach-cancer/symptoms-causes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