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破沉默:腦血管介入治療中風患者的新希望
01 認識中風:癥狀與成因
有時候,早上照鏡子,突然發現自己一側嘴角有些下垂,說話聽起來好像帶點含糊。其實,這種變化很容易被忽略。有人甚至以為只是睡眠不好或者著涼,但這些可能正是中風的前奏。真正的大問題,往往不是瞬間爆發,而是悄悄積累的。當頭暈、短暫的手腳乏力或者語言變得有點困難時,許多人還在猶豫要不要去醫院。
健康影響:
中風主要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兩類,是導致死亡和長期殘疾的主要原因之一。最初身體只會有輕微、偶爾的異常,比如單側手指發麻或短暫視物不清。如果沒有及時識別,可能會發展成持續的偏癱、口齒不清甚至喪失意識。別忽視這些小信號,及早識別能大大減少損害的可能。
中風主要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兩類,是導致死亡和長期殘疾的主要原因之一。最初身體只會有輕微、偶爾的異常,比如單側手指發麻或短暫視物不清。如果沒有及時識別,可能會發展成持續的偏癱、口齒不清甚至喪失意識。別忽視這些小信號,及早識別能大大減少損害的可能。
02 警示信號:什么情況下要特別注意
- 突然半邊身體無力或麻木,時間超過10分鐘還沒自行緩解。
- 說話明顯困難,家人發現怎么都溝通不暢。
- 視線突然模糊,或者出現短暫的看不見東西。
- 劇烈頭痛,莫名其妙開始,而且伴隨惡心嘔吐。
簡單病例:
有位63歲的男性,早晨醒來突然發現右手無法正常舉起,說話模糊,家人感到異常,送到醫院后被診斷為急性缺血性中風。這說明,只要出現上述持續明顯癥狀,就要立刻就醫。
有位63歲的男性,早晨醒來突然發現右手無法正常舉起,說話模糊,家人感到異常,送到醫院后被診斷為急性缺血性中風。這說明,只要出現上述持續明顯癥狀,就要立刻就醫。
建議:
出現這些信號別遲疑,提前了解急救電話和就近的大型醫院信息,有助于在緊急時刻爭取寶貴時間。
出現這些信號別遲疑,提前了解急救電話和就近的大型醫院信息,有助于在緊急時刻爭取寶貴時間。
03 腦血管介入治療是什么?
如果把身體的血管比作城市路網,腦血管介入治療類似于用"微型維修工具"直接去疏通或處理堵塞的路線。和傳統開顱手術相比,它只需在大腿根部動脈“打個小洞”,通過導管在血管內進行精準操作,有效減少了對組織的創傷。
主要方式 | 特點 | 主要治療對象 |
---|---|---|
血管內取栓 | 微創、恢復快 | 缺血性中風(血管堵塞) |
動脈瘤支架 | 精準修復、減少破裂風險 | 腦動脈瘤 |
血管成形術 | 直接擴張狹窄段 | 動脈狹窄 |
別忽視:
這些微創技術越來越成熟,據研究數據顯示,血管內取栓治療使部分嚴重中風患者的功能恢復率提升約30%(Campbell et al., 2015)。
這些微創技術越來越成熟,據研究數據顯示,血管內取栓治療使部分嚴重中風患者的功能恢復率提升約30%(Campbell et al., 2015)。
04 適應癥:誰適合做腦血管介入?
并非每一個中風病人都能用腦血管介入方式解決問題,那些真正適合的往往有下面這幾種情況:
- 急性腦卒中患者(缺血性中風): 72歲女性,突發左側肢體無力且發作不超過6小時,經檢查為大動脈急性堵塞。她屬于介入治療的典型受益群體(Goyal et al., 2015)。
- 動脈瘤患者: 血管造影發現尚未破裂的腦動脈瘤,有較高破裂風險時,介入放置支架或栓塞能有效防止意外發生。
- 動脈狹窄: 研究指出,嚴重頸動脈狹窄患者,通過血管成形術后中風再發概率明顯降低。
提醒:
年齡不是唯一考慮因素,具體能否做介入治療,要靠醫生全面評估血管狀態、發病時間和基礎疾病等因素。
年齡不是唯一考慮因素,具體能否做介入治療,要靠醫生全面評估血管狀態、發病時間和基礎疾病等因素。
05 介入治療流程:一步步來看
① 急診評估: 救護車到院后,立刻做頭顱CT/MRI,判斷是堵塞還是出血。
② 血管造影: 確定堵塞部位和類型,為手術做準備。
③ 介入手術: 在局部麻醉下,將微導管送入病變血管,進行取栓或放置支架。
④ 術后監護: ICU或神經??票O護,密切觀察生命體征和神經功能。
⑤ 康復訓練: 早期進行康復理療,有助于恢復肢體和語言功能。
提請關注:
整個流程越快越好,把握住發作6小時內的“黃金治療期”,恢復效果通常會更理想。
人工智能輔助評估(如自動CT判讀)正在部分醫院使用,縮短了診斷流程(Psychogios et al., 2022)。
整個流程越快越好,把握住發作6小時內的“黃金治療期”,恢復效果通常會更理想。
人工智能輔助評估(如自動CT判讀)正在部分醫院使用,縮短了診斷流程(Psychogios et al., 2022)。
06 治療后的生活:如何恢復和預防復發
介入治療后,生活方式管理和康復訓練同等重要。以下內容可以幫助做到更好:
方法 | 具體建議 | 原理/作用 |
---|---|---|
?? 平衡飲食 | 日常多吃新鮮蔬菜、水果和深海魚如三文魚,每周2-3次 | 富含抗氧化物和優質脂肪酸,幫助血管保持彈性(Narumi et al., 2018) |
?? 規律鍛煉 | 每周快走五次,每次三十分鐘,運動中可與人正常說話 | 預防血栓形成,控制體重血壓 |
?? 充足睡眠 | 保持每晚7-8小時高質量睡眠,避免熬夜 | 有助于大腦和神經系統修復 |
????? 定期復查 | 遵醫囑定期做血壓、血脂、血糖和腦部影像檢查 | 及早發現復發風險 |
特別提醒:
建議治療后盡快與康復科醫生對接,制訂個性化恢復計劃。遇到新的肢體或語言障礙變化時,及時再就醫評估。
建議治療后盡快與康復科醫生對接,制訂個性化恢復計劃。遇到新的肢體或語言障礙變化時,及時再就醫評估。
07 科學與希望:腦血管介入治療的未來方向
最近幾年,腦血管介入治療領域變化非常大。人工智能和大數據輔助判讀為醫生決策提供更多支持。越來越多"超早期"干預手段正在嘗試,比如機器人操控導管,提高手術精度。新型可降解支架、改良微導管等器械也陸續投入臨床,讓高風險人群的選擇更多了。
說起來,中風雖難預料,但技術革新讓患者獲得新希望。關鍵還是在于能第一時間識別異常、主動就醫,以及規范康復——這三者聯動,能讓更多家庭迎來健康的轉機。
參考文獻
- Campbell, B.C.V., Mitchell, P.J., Yan, B., Parsons, M.W., Davis, S.M., & Donnan, G.A. (2015). A meta-analysis of endovascular thrombectomy trials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. Int J Stroke, 10(5), 739-744. https://doi.org/10.1111/ijs.12464
- Goyal, M., Menon, B.K., van Zwam, W.H., Dippel, D.W.J., Mitchell, P.J., Demchuk, A.M., ... & Majoie, C.B.L.M. (2015). Endovascular thrombectomy after large-vessel ischaemic stroke: a meta-analysis of individual patient data from five randomised trials. Lancet, 387(10029), 1723-1731. https://doi.org/10.1016/S0140-6736(16)00163-X
- Psychoigiou, K.I., et al. (2022). Impac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n Acute Ischemic Stroke Workflow in Clinical Practice. Frontiers in Neurology, 13, 894851. https://doi.org/10.3389/fneur.2022.894851
- Narumi, S., et al. (2018). Antioxidants and stroke prevention: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. Journal of Stroke, 20(2), 167-179. https://doi.org/10.5853/jos.2018.005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