類型 | 主要特點 | 臨床表現 |
---|---|---|
良性腫瘤 | 生長慢、很少擴散,邊界清楚 | 常見為偶爾不適,如輕度壓痛,但多無明顯癥狀 |
惡性腫瘤 | 生長快、易轉移,組織破壞明顯 | 早期僅有輕微乏力、食欲差,進展可見持續疼痛、消瘦 |
實體瘤 | 多為器官或組織生長出的異常包塊 | 早期隱匿,發展后可觸及腫塊或出現阻塞癥狀 |
血液腫瘤 | 如白血病、淋巴瘤,起源于血液/淋巴系統 | 持續發熱、貧血、出血點等 |
拿一位45歲的男士做例子,他因為長期腹部輕微不適,體檢才發現肝臟有異常。像這樣的早期癥狀并不明顯,容易被忽視。絕大多數腫瘤,前期僅有輕微乏力或不適,拖延后期才出現持續、明顯的疼痛或體重下降。剛開始“感覺還行”,往往是很多患者錯過最佳就醫時機的原因。
通過CT或超聲引導,在皮膚上打個小口,將穿刺針送進腫瘤部位。不但能獲取組織做病理診斷,還能直接注藥或做消融(如射頻燒灼)。操作時間短,局麻即可,恢復快。
醫生通過大腿根部的動脈,把細軟導管送到腫瘤血管,精準注入高濃度藥物,避免全身毒副反應。適合肝癌、肺癌等實體瘤,部分病例療效優于傳統化療。
相當于用“加熱”或“冷凍”方式讓不正常的組織失去活性。特別適合孤立腫瘤或手術難度大的病例。操作結束后,只留一個小創口,患者能很快下床活動。
個體差異大,一人一案很重要。身體狀況、腫瘤大小、部位、病理類型等都要綜合評估。(Rossi, S. et al., Interventional oncology: state of the art, European Journal of Radiology, 2018)
雖然介入治療傷口小、恢復快,但絕對不是“零風險”。最常見的并發癥包括:
最近幾年,介入治療領域的新技術讓人眼前一亮:
新研究顯示,肝癌的TACE(經動脈化療栓塞)與新型抗癌藥結合,局部控制率可達60%以上。(Llovet, J.M. et al., Advances in targeted therapies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, Nat Rev Clin Oncol, 2021)
建議 | 具體做法 |
---|---|
水果(如蘋果、藍莓) | 富含天然抗氧化成分,日常餐后適量攝取,對提升免疫力有幫忙 |
低脂乳制品 | 保證蛋白質供給,有助身體修復和維持體力,建議不與刺激性食物同時進食 |
富含膳食纖維的蔬菜 | 如西蘭花、胡蘿卜,有助腸道健康,每天可換著樣吃 |
規律復查 | 完成介入治療后,建議術后第1、3、6個月做影像學檢查,根據病情調節隨訪頻率 |
及時溝通 | 和醫生保持聯系,遇到主題相關不適伴隨咨詢,便于盡早發現和處理問題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