解密肝癌介入治療:現代醫學的希望之光
01 肝癌是什么?
在生活里,你可能會聽說有親友突然身體變得乏力,人也明顯瘦了一圈,但日常并沒有特別大的不適。有時只是覺得飯量小了,想想以為是工作太累。其實,這樣的變化有時正是肝癌在早期悄悄出現的信號。肝臟在身體里像個安靜的大工廠,平時即便有些異常,表面也未必會立刻察覺。正因為如此,肝癌總是“不動聲色”地發展,一旦癥狀明顯,往往已到中晚期。
如果出現持續的右上腹脹或隱痛、精力顯著下降、甚至莫名其妙的黃疸,那么就很可能是肝臟發出警告。肝癌是一種起源于肝臟的實體腫瘤,隨著病變進展,會影響消化、代謝和身體各項功能。輕微的不適很容易被日常疲勞掩蓋,但一旦之有持續的體重下降或黃疸,說明肝臟的“工作能力”受到了嚴重挑戰,值得大家早做檢查。
02 肝癌的流行病學與風險因素
簡單來講,肝癌在中國及亞洲屬于發病率較高的腫瘤類型。全球范圍內,每年大約有80多萬新發病例,其中中國占了一半以上 [1]。肝癌更常見于40歲以上人群,男性發生率明顯高于女性。
- 病毒性肝炎: 乙型肝炎病毒(HBV)和丙型肝炎病毒(HCV)感染,是導致肝癌最主要的原因。長期慢性炎癥會讓肝臟組織發生變性和癌變。
- 長期大量飲酒: 酒精會損傷肝細胞,纖維化、肝硬化后,癌變風險大幅增加。
- 脂肪肝與代謝綜合征: 肥胖、糖尿病、高脂血癥等導致的脂肪肝,也會讓肝癌發病率提高。
- 環境與化學暴露: 黃曲霉素(多見于發霉糧食)等環境毒素,同樣會傷害肝細胞。
- 家族史和遺傳傾向: 有肝癌家族史或遺傳性肝臟疾病者也需謹慎。
風險因素 | 易感人群 |
---|---|
慢性乙肝/丙肝 | 40歲以上長期感染者 |
長期大量飲酒 | 男性、酗酒史≥10年 |
脂肪肝/代謝綜合征 | 肥胖、糖尿病患者 |
03 介入治療:是什么?為什么受關注?
說起來,介入治療就像是在肝臟異常的部位進行精準修補,但并不需要“大開刀”。簡單來說,介入治療是把一些特殊的治療器械,通過穿刺或者插管的方式,直接送到肝部病灶處,再進行局部消融、藥物灌注甚至阻斷供血。這類療法近年來發展迅速,尤其適合不能手術切除或中晚期肝癌患者,為他們提供了新的生存機會。
- 創傷小,大多無需長時間住院,對身體的恢復影響較小。
- 局部治療,能夠直接作用于腫瘤區,保留更多健康肝組織。
- 配合其他治療(如靶向、免疫)時,好處會更明顯。
04 肝癌介入治療的常見方法
- 經皮肝穿刺消融術(射頻、微波等)
醫生在影像導航下,將細針類探頭直接送到腫瘤里,通過熱能把異常細胞局部“消滅”。適合直徑小于5厘米、單發腫瘤,不適合廣泛轉移者。案例: 54歲的王先生,肝臟發現3cm單發腫瘤,成功進行了微波消融術。術后恢復快,出院后一周基本回歸正常生活。 - 經動脈栓塞化療(TACE)
借助導管把化療藥物和“阻斷劑”送入供養腫瘤的主要血管,使腫瘤因缺血縮小甚至壞死。適合不能手術、肝功能尚可的中晚期患者。案例: 62歲的呂女士,因廣泛肝內腫瘤病灶接受TACE治療,術后腫瘤明顯縮小,為后續靶向治療創造了條件。 - 新興技術:藥物洗脫微球、放射性栓塞
藥物洗脫微球可穩定釋放抗腫瘤藥物,進一步提高局部治療效果;放射性栓塞利用帶有放射性的微粒,精準殺傷腫瘤細胞,適用于局部進展但無全身轉移的患者。
05 介入治療效果和風險分析
大量研究顯示,介入治療可有效降低部分肝癌患者的腫瘤負擔,并顯著延長生存期 [2]。比如經皮消融術在小腫瘤的患者中,1年生存率超過85%,與微創手術相當。而TACE可讓中晚期患者獲得更長的無進展期,讓后續治療有更多選擇。
- 局部并發癥:如穿刺點感染、肝包膜下出血、膽管損傷。
- 暫時的不適:部分患者治療后出現發熱、乏力、輕度腹痛,大多能在數天內自行緩解。
- 肝功能問題:對肝功能預備不好的患者,可能加重肝損傷,需謹慎評估后進行。
治療方式 | 適應癥 | 生存期改善 |
---|---|---|
消融術 | 單發小腫瘤 | 1、3年生存率高 |
TACE | 多發或中晚期 | 部分患者生存延長 |
藥物微球 | 化療耐藥或特殊部位 | 局部控制更持久 |
06 綜合管理和未來希望
治療肝癌并不意味著單純依賴某一種手段。綜合治療強調多學科團隊合作,包括介入、手術、藥物、免疫等多種方法的聯合應用。同樣重要的是,患者本人通過營養管理、適量運動和情緒調節來改善整體狀態。
- 飲食營養推薦
-
常見飲食建議 食物 功效 食用建議 新鮮綠葉蔬菜 補充維生素,增強免疫 每天1~2次,搭配主食 深海魚 提供優質蛋白和omega-3脂肪酸,有助修復組織 每周2~3次,蒸煮為宜 全谷類 改善腸道代謝 替代部分精制米面 - 心理支持與運動
-
- 適度散步、簡單拉伸可幫助調節情緒,增強體質
- 家人陪伴、專業心理咨詢師交流,也是康復重要一環
- 未來技術展望
-
未來,個體化精準治療成為趨勢。比如影像引導導航的微創消融、智能藥物釋放系統,以及免疫細胞療法正不斷拓展更多可能。相關臨床試驗也在帶來新的治療希望 [3]。
總的來說,肝癌介入治療給許多不能手術的患者帶來更自主、更容易接受的選擇。科學管控、合理飲食和定期隨訪,能讓治療效果更有保障。希望更多人理解這一技術的價值,積極行動,關愛自己和家人的健康。
參考文獻
- Bray, F., Ferlay, J., Soerjomataram, I., Siegel, R. L., Torre, L. A., & Jemal, A. (2018).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18: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. CA: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, 68(6), 394-424.
- Llovet, J. M., Real, M. I., Monta?a, X., Planas, R., Coll, S., Aponte, J., ... & Bruix, J. (2002). Arterial embolisation or chemoembolisation versus symptomatic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unresectabl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: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. Lancet, 359(9319), 1734-1739.
- Singal, A. G., Lampertico, P., & Nahon, P. (2020). Epidemiology and surveillance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: New trends. Journal of hepatology, 72(2), 250-261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