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靈之橋:探秘冠心病介入支架手術的適應癥
01 什么是冠心???
平常生活中,有人會覺得走快幾步心慌胸悶,這不只是“累著了”,有可能是心臟在提醒你需要更多關注。冠心病,全名叫“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”,是一種心臟血管漸漸變窄、供血不足的疾病。簡單來講,心臟好比一個持續工作的“泵”,需要血管(冠狀動脈)不斷供應能量;但如果這些“運輸通道”變窄了,心臟難以得到足夠血液,就容易出問題。
目前,醫學界發現冠心病和血管內壁的脂肪、鈣質沉積有關。這些物質在血管里形成“斑塊”,一旦堵塞到一定程度,就會讓心臟“吃不飽”氧氣和養分。長期下來,不僅會感覺體力下降,嚴重時還可能出現急性心梗(心肌梗死)。
?? 小貼士:冠心病不是“老年病”。隨著飲食和生活方式的變化,40歲左右就可能出現早期表現,年輕人也不能掉以輕心。
02 冠心病的常見癥狀
癥狀表現 | 生活場景舉例 | 給身體的信號 |
---|---|---|
輕微胸部不適 | 爬樓時覺得心口壓著什么東西,偶爾出現 | 可能為早期心臟供血減少 |
持續性胸痛 | 晚上休息時突然胸口發悶,疼痛難忍 | 心臟供氧嚴重不足,需緊急就醫 |
氣喘 | 平時走路沒事,快走短距離后明顯喘不過氣 | 心臟泵血功能下降 |
乏力 | 本來愛走動,最近點滴活動就覺全身沉重 | 提示心功能下降 |
?? 病例啟示: 有位62歲的退休教師,最近在家遛彎時常感覺胸悶、氣短,首次出現胸痛后才想到去醫院做檢查。這個例子提醒我們,胸痛并不等于“老毛病”,有變化就要重視。
03 冠心病為什么會發生?
- 血脂異常: 血液里“壞膽固醇”(低密度脂蛋白)過高,會在血管壁形成斑塊,變成血流阻礙(Libby et al., 2019)。
- 高血壓: 血壓長期偏高,會損傷血管內膜,讓斑塊更易沉積。
- 吸煙和糖尿?。?/b> 這些習慣和慢性疾病,加速血管老化,易誘發冠心病。
- 家族遺傳: 醫學研究顯示,一等親有心臟病史,后代患病風險更高(Yusuf et al., 2020)。
- 年齡增長: 隨著年齡增加,血管彈性下降,冠心病風險也水漲船高。
?? 研究發現: 一項全球流行病學分析顯示,心血管病的危險因素包括高膽固醇、高血壓、糖尿病與吸煙,占全球死亡負擔的近80%(Yusuf, S. et al., Lancet, 2020)。
04 介入支架手術的核心原理
如果把血管比作城市的高速路,支架手術就是“堵車”時為道路打個“金屬擴建”。醫生通過手臂或大腿根部的動脈,將一根細長導管送到心臟阻塞部位。再在導管上裝個圓筒狀的金屬支架(stent),通過球囊擴張,把斑塊擠到旁邊,讓道路恢復暢通。
- 所用器材: 球囊導管、金屬支架(有藥物涂層可減少再狹窄)
- 過程簡述: 局部麻醉下操作,開口微小,創傷小,通常不需開胸。
- 手術時長: 多在1-2小時內完成,術后需觀察。
?? 小知識: 手術當天大部分患者可以下床活動,不影響日常生活。
05 適應癥:哪些情況下考慮支架?
? 別忽視: 并非所有冠心病都需要支架,醫生會根據冠脈造影、心電圖等檢查結果制定方案。
06 手術前后:健康管理要考慮什么?
- 術前評估: 手術前需停用某些藥物(如華法林),并做血常規、腎功能、血糖電解質等檢查,還要排除過敏史。如有感冒或感染,需推遲手術。
- 術后護理: 留意穿刺點是否腫脹或出血,按時服用抗血小板藥物(如阿司匹林、氯吡格雷),防止血栓。一般術后1周內避免重體力勞動。
- 生活方式調整: 包括合理飲食、控制體重、規律作息,對恢復有好處。
- 定期復查: 手術后按醫生要求定期做心電圖、血脂等檢查,監測支架通暢狀況。
?? 友情提醒: 任何不適感,如胸痛、呼吸困難或心悸,要及時就醫。
07 日常預防:讓心臟更健康
?? 重點推薦: 吃得好,動得多,心臟更有“底氣”。預防冠心病,關鍵在于養成日常好習慣。
食物 | 好處 | 建議吃法 |
---|---|---|
深海魚(如三文魚) | 含Omega-3脂肪酸,有助于降脂護心 | 一周兩次,蒸煮為佳 |
堅果(核桃、杏仁等) | 富含不飽和脂肪酸,利于血管彈性 | 每天一小把,不宜超量 |
燕麥 | 膳食纖維豐富,有助于調節血脂 | 早餐加入牛奶沖泡食用 |
新鮮蔬果 | 抗氧化物質多,守護心血管健康 | 每日各類搭配,多樣化攝入 |
橄欖油 | 單不飽和脂肪酸提升好膽固醇 | 炒菜或涼拌均可 |
- 運動選擇散步、游泳、騎自行車,每周堅持3-5次,每次30分鐘以上。
- 保持心情平穩,減少精神壓力,對心臟大有好處。
- 40歲以上建議每1-2年定期做心血管檢查,發現潛在問題可及時干預。
主要參考文獻
- Ibanez, B., James, S., Agewall, S., et al. (2018). 2017 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ST-segment elevation. European Heart Journal, 39(2), 119-177. https://doi.org/10.1093/eurheartj/ehx393
- Libby, P., Buring, J. E., Badimon, L., et al. (2019). Atherosclerosis. Nature Reviews Disease Primers, 5, 56. https://doi.org/10.1038/s41572-019-0106-z
- Yusuf, S., Joseph, P., Rangarajan, S., et al. (2020). Modifiable risk factors, cardiovascular disease, and mortality in 155,722 individuals from 21 high-income, middle-income, and low-income countries (PURE):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. The Lancet, 395(10226), 795-808. https://doi.org/10.1016/S0140-6736(20)30455-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