血管瘤與血管畸形:平行世界的深刻差異
01 什么是血管瘤和血管畸形?
某天,家長在給寶寶洗澡時發現,孩子臉頰上出現一個小小的紅點,還以為是蚊子咬的,沒當回事。不久后,這個紅點變大、顏色加深,醫院檢查后,診斷為“血管瘤”。類似的情況,也常出現在青少年或成年人身上,只不過有些人發現的是藍紫色突起,明顯不同。
類型 | 定義 | 常見部位 |
---|---|---|
血管瘤 | 由血管內皮細胞增殖形成的良性腫瘤,出生后數周內常出現,往往會自行消退。 | 頭面部、頸部、四肢、軀干 |
血管畸形 | 由于胚胎發育異常導致的血管結構異常,終身存在,隨體長而成長。 | 任何位置,尤以頸面部、四肢為多 |
?? 小貼士: 血管瘤和血管畸形常常被混淆,但其實二者的成因、表現和處理方式都很不一樣,需要特別分辨。
02 形成過程有何不同?
- 1. 血管瘤: 血管瘤就像“打完地基”還在不斷擴建的小房子。醫學研究認為,它們大多是胚胎發育后一段時間,血管內皮細胞異常增殖(參考文獻:Drolet et al., 1999)。簡單來說,就是血管內皮細胞瘋狂生長,快速形成新的小血管團簇——于是血管瘤出現了。
- 2. 血管畸形: 血管畸形則屬于胚胎早期組織搭建錯誤的結果 (Mulliken & Glowacki, 1982)。它不是細胞增殖多了,而是“血管管道”在發育時線路偏差,組織結構出現異常,提前形成后就伴隨終生。
?? 提醒: 血管瘤更像后天“長出來”的良性腫物;血管畸形則是“天生帶來的血管結構問題”。
03 發現它們,會有哪些表現?
類型 | 早期信號 | 明顯癥狀 |
---|---|---|
血管瘤 | 淡紅小點、皮下輕微隆起,很少疼痛。 | 腫塊迅速變大,鮮紅或暗紅色,表皮變薄、易出血。 |
血管畸形 | 淡藍或淡紫色小片狀改變,觸及輕微柔軟感。 | 腫物隨成長慢慢擴大,顏色加深,嚴重時壓迫神經或影響功能。 |
?? 生活例子: 有位5歲的女孩嘴角出現針尖大小紫紅色斑點,起初幾乎看不出異常,家人也沒有重視。半年后,這個斑點逐漸擴大,影響進食,這才就醫。這個故事也提醒,我們遇到新出現、逐漸增大的皮膚斑點或突起,早期雖然癥狀輕微,仍需及時關注變化。
04 怎么確診?檢查有哪些區別?
很多人一看皮膚上長了東西會覺得緊張,其實醫院診斷和區分血管瘤、血管畸形主要靠這幾種方法:
- 超聲檢查: 對嬰幼兒淺表病變很有用,操作簡單,能判定腫物內部結構和血流特點,不過對深部或復雜結構有一定局限。
- 磁共振(MRI): 是現代首選的影像工具,能分辨腫物的準確取向、深度分布、血管走向,對進一步判斷性質非常有幫助。
- CT、DSA等: 對極復雜或特殊部位的病變,用于輔助判斷,特別適合血管畸形涉及骨骼、關節等部位時的精細定位。
?? TIPS: 一般早期皮膚斑點無需過度擔心,但如果腫物體積增大、伴有疼痛或功能障礙,MRI更能提供詳細信息。部分疑難病變還可以考慮活檢(病理學檢查)。
05 治療方式,為何不同?
治療方案其實很依賴病變類型、部位和患者年齡。以下小表格做個直觀對比:
類型 | 主要治療方式 | 適用情況 |
---|---|---|
血管瘤 |
| 體積小、不侵犯重要部位或無嚴重功能障礙時可保守觀察;生長過快或有并發癥時需干預。 |
血管畸形 |
| 隨患者發育逐漸加重,單靠藥物難以治愈,需根據位置、類型設計個體化綜合治療方案。 |
????? 病例參考: 一名12歲男孩下頜腫物查出為靜脈畸形,影響進食后采用了硬化治療+手術聯合,半年后基本恢復正常生活。不同病變,治療思路完全不一樣,這也是為啥一旦發現異常,建議到血管性疾病專科就診的原因。
06 預后與日常管理建議
- 血管瘤:多數會隨兒童成長逐漸縮小,部分甚至完全消失,但極少數可因位置特殊遺留瘢痕或影響外觀。早期科學管理、定期復查更有幫助。
- 血管畸形:終身存在并可逐漸進展,必要時要多學科團隊介入,密切監測變化,避免功能障礙和并發癥。
生活管理要點 | 健康行動建議 |
---|---|
定期復查 | 兒童期1年1-2次,成人3-5年1次,根據病變變化適當調整。 |
營養均衡 | 多吃新鮮蔬果(增強整體修復力)、富含蛋白質食物(如豆類、瘦肉)、深色綠葉菜(維持組織再生能力)。 |
體育鍛煉 | 適度活動,如散步、輕柔體操,有助于循環暢通,提高抵抗力。 |
心理支持 | 面對外觀變化要有積極心態,必要時尋求心理科或支持小組。 |
?? 日常預防推薦:
- 橙子 + 富含維生素C,提高皮膚與血管彈性 + 建議每天一只,新鮮為主
- 雞胸肉 + 優質蛋白,促進組織修復 + 每周適量分餐食用,燉煮為宜
- 菠菜 + 含鐵與B族維生素,參與血液和組織代謝 + 搭配其他菜肴,隔天一次,清炒或汆燙
07 參考文獻
- Drolet, B. A., Esterly, N. B., & Frieden, I. J. (1999). Hemangiomas in children.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, 341(3), 173-181. https://doi.org/10.1056/NEJM199907153410307
- Mulliken, J. B., & Glowacki, J. (1982). Hemangiomas and vascular malformations in infants and children: a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endothelial characteristics. 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, 69(3), 412-422. https://doi.org/10.1097/00006534-198203000-00002
- Wassef, M., Blei, F., Adams, D., et al. (2015). Vascular anomalies classification: 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Vascular Anomalies. Pediatrics, 136(1), e203-e214. https://doi.org/10.1542/peds.2014-3673
- Bischoff, J. (2011). Propranolol in infantile hemangioma: new insights on molecular mechanisms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. Circulation Research, 109(4), 445-447. https://doi.org/10.1161/CIRCRESAHA.111.24729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