潛伏的危險:揭秘靜脈血栓栓塞癥高危人群的故事
01 靜脈血栓栓塞癥到底是什么?
又是一年假期歸來,朋友群里有人發牢騷:飛長途飛機回來,腿腫了一圈,還以為是水腫,結果醫生說可能和“血栓”有關。其實,類似的情況并不罕見。靜脈血栓栓塞癥(Venous Thromboembolism,VTE)這個名字聽起來陌生,但它離我們并不遠。
簡單來說,VTE的本質就是在靜脈(身體運血回心臟的"交通要道")里出現血塊。這些血塊常常悄無聲息地形成:一部分潛伏在下肢或盆腔靜脈(稱為深靜脈血栓形成,DVT),如果血塊斷裂隨血流漂到肺部就是肺栓塞(Pulmonary Embolism)。
有研究顯示,全球每年約有1000萬人受到靜脈血栓的影響, 它可能導致死亡、慢性疼痛甚至影響生活質量(Cushman M, 2007)。
02 哪些人最容易中招?——高危人群畫像
雖然任何年齡的人都可能被VTE“盯上”,但醫學界總結出幾類風險特別高的群體。
高危群體 | 生活例子 |
---|---|
老年人(>60歲) | 家里65歲的奶奶去年因為跌倒臥床,醫生特別強調“要注意防血栓”。 |
長期臥床或活動受限者 | 50歲的王先生因骨折做完手術,連續兩周只能平躺。 |
肥胖或孕產婦 | 30歲的李女士懷孕后經常覺得下肢沉重,產檢時醫生特別檢查了她的血液。 |
腫瘤或接受過癌癥治療 | 42歲的周先生接受放療化療期間,身體變得異常虛弱。 |
手術患者,特別是大型骨科手術 | 有位54歲的阿姨做完膝關節置換手術后,被安排穿醫用彈力襪。 |
這些例子背后,其實都是血流變慢、血管受傷或血液過于黏稠三大危險信號在作祟(Kearon C, et al., 2016)。
03 潛藏的風險:靜脈血栓為什么找上門?
很多人好奇,血塊怎么突然就堵住了血管?其實,VTE的發生和我們的日常生活、身體狀態息息相關,原因有三類:
- ① 血流緩慢: 比如長時間坐飛機、火車,或者長時間臥床(比如骨折、手術后)。血液流動變慢,血液里的成分更容易聚集成小塊。
- ② 血管受損: 無論是摔傷、骨科手術,還是靜脈注射,都會讓血管發生小的“刮痕”,血小板隨時準備修補傷口,卻可能不小心變成堵塞物。
- ③ 血液特別黏稠: 有些疾?。ū热绨┌Y)、肚子里的激素變化(例如懷孕、口服激素藥物)讓血液本身更“粘”。
比如有研究指出,術后90天內的肺栓塞風險顯著高于普通人群 (Anderson FA, Spencer FA, 2003)。如果家里有人近期做完手術,尤其是大型骨科手術,確實要小心靜脈血栓栓塞癥潛伏。
04 如何發現靜脈血栓的蛛絲馬跡?
靜脈血栓癥狀可以很隱匿,特別是在早期。最初的征兆并不引人注意,容易被忽略。有時只是“偶爾”小腿酸脹、局部輕微紅腫,偶有下肢溫度變高,但往往持續時間不長。
一位68歲的老先生住院期間,剛開始只是覺得右腿有點酸,偶爾腫脹。家人沒太注意,直到腿部越來越腫,皮膚有點發紅才緊急送醫。診斷是右下肢深靜脈血栓。
這些癥狀雖然離普通人生活不遠,但絕不能粗心大意。早期的小麻煩,更容易通過醫生的幫助變得可控。
05 生活中可以做些什么,守護血管健康?
對于高危人群,日常預防才最實在。大部分血栓并非“天降橫禍”,平常養成好習慣,就能幫身體渡過難關。
推薦方法 | 具體建議/做法 |
---|---|
多喝水 | 每2小時補充一次水分,尤其是長時間乘坐交通工具或工作時。 |
規律活動 | 每小時活動或伸展腿部2-3分鐘,避免長時間坐著不動。 |
健康食物 | 深色蔬菜(供給抗氧化物幫助血管健康) 堅果(含Omega-3脂肪酸促進血液流動) 低鹽飲食(減輕肢體水腫感,避免血壓升高) |
穿醫用彈力襪 | 長期臥床或手術后,醫生會推薦專用彈力襪,協助促進血液回流。 |
按計劃復查 | 如果屬于高危人群或有靜脈曲張,建議每年檢查一次下肢血管超聲。 |
06 血栓管理:科學治療與定期隨訪同樣重要
一旦確診靜脈血栓栓塞癥,后續治療要緊跟醫生建議??鼓幬锸浅S谩靶迯凸ぞ摺?,能有效阻斷血塊增大。不過,部分患者需要口服藥、注射針劑甚至結合使用。具體選擇受個體情況影響,不能一概而論。
定期血液檢測、超聲檢查,是觀察恢復進展、調整方案的關鍵。整個隨訪過程中,保持和醫生通暢溝通很管用。比如服藥期間突然出現皮膚大片瘀斑、消化道出血,應第一時間告知醫生。
07 小結和行動建議
靜脈血栓栓塞癥并不是“小概率事件”,尤其對于高危人群。平時多留意身體變化、養成健康習慣,發現異常及時就醫,是最實用的防護策略。簡單地說,珍惜每一次身體的信號,比盲目擔憂來得更重要。如果身邊有人屬于高風險群體,不妨和家人一起關注下肢健康。
或許改變從“今天多走一站路、喝一次水”開始,也能減少“血栓這個不速之客”悄然出現的機會。
參考文獻
- Cushman, M. (2007). Epidemiology and risk factors for venous thrombosis. Seminars in Hematology, 44(2), 62-69. https://doi.org/10.1053/j.seminhematol.2007.02.004
- Kearon, C., Akl, E. A., Ornelas, J., Blaivas, A., et al. (2016). Antithrombotic Therapy for VTE Disease: CHEST Guideline and Expert Panel Report. Chest, 149(2), 315-352. 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chest.2015.11.026
- Anderson, F. A., Jr, & Spencer, F. A. (2003). Risk factors for venous thromboembolism. Circ J, 107(23 Suppl 1): I9-I16. https://doi.org/10.1161/01.CIR.0000078469.07362.E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