了解肺癌:心胸外科專家為您解讀關鍵知識
一天清晨,小李剛洗漱完,看著鏡中的自己,心里有點發愣——最近咳得有點多,但覺得大概只是普通感冒,沒太當回事。其實,像他這樣的大部分人都很難和“肺癌”掛上鉤。肺癌并非遙不可及,但很多關鍵事實和細節,往往被大家忽視。今天,咱們就用最接地氣的方式,聊聊肺癌那些和每天健康密切相關的知識,順便提供一些實用建議,幫助你和家人看得懂,記得住,能用上。
01 肺癌的基本類型,到底啥意思?
簡單來說,肺癌是發生在肺部的惡性腫瘤,就是肺里的某些細胞“變壞”了,開始胡亂生長,有點像工廠里的“壞機器”,不斷制造不受控制的異常細胞。肺癌主要分為兩大類:小細胞肺癌(Small Cell Lung Cancer, SCLC)和非小細胞肺癌(Non-Small Cell Lung Cancer, NSCLC)。前者生長特別快,轉移能力強;后者則占大多數(約85%),進展相對慢些。
認識這兩類的區別很重要。小細胞肺癌多見于重度吸煙人群,容易早期出現轉移,治療方式偏重化療、放療聯合。而非小細胞肺癌,又分成腺癌、鱗狀細胞癌等幾種亞型,手術有時能帶來治愈機會。理解不同類型肺癌,能讓我們一旦遭遇可疑癥狀,能更快地配合醫生,盡早開始治療。
??
02 警惕肺癌的早晚癥狀
早期癥狀往往不明顯
不少朋友會覺得,身體小咳小喘不算啥。但早期肺癌往往真就只是偶爾輕微咳嗽、小小的胸悶,或者偶爾帶點血絲的痰。很多人以為秋冬咳嗽很常見,于是耽誤了早期發現的機會。尤其是沒有明顯誘因時,癥狀似有若無,容易被當成日常小感冒。
明顯癥狀才引起重視
到了后期,一些癥狀就變得難以忽視:持續不斷的咳嗽、咳嗽帶血、胸口發緊甚至疼痛、呼吸費勁,或者莫名體重下降、食欲減退。有位年約五十歲的男患者,平時生活習慣良好,沒有基礎病,2年前因咳嗽、咳痰被查出小細胞肺癌,但剛開始也只是偶爾咳嗽罷了。近期才因嚴重食欲變差、體重明顯下降來醫院復查,發現已出現骨轉移。這說明,有些癥狀一旦持續且加重,真不該拖延,要盡快看醫生。
??
03 為什么會得肺癌?
很多人想知道,肺癌到底是怎么來的?其實,風險背后的原因與我們生活很相關:
- 1. 吸煙 煙草中的致癌物不斷損傷肺細胞,有研究顯示,長期吸煙者罹患肺癌的風險可高達不吸煙者的20倍(Siegel et al., 2023)。
- 2. 空氣污染 中國北方冬天霧霾重,或家里常年炒菜油煙,暴露的顆粒物也會刺激氣道,增加細胞DNA損傷,進而提升患肺癌概率(Mao et al., 2022)。
- 3. 家族遺傳 如果一等親中有肺癌病史,個人的發病風險會高于一般人群,說明基因也會“攜帶風險因子”。
- 4. 工作和其他暴露 職場中如長期暴露于石棉、鈾、氡等致癌物,同樣容易誘發肺部細胞發生異常。
- 5. 年齡增長 隨著年齡增長,人體內基因突變概率提高,中老年人更容易中招。
看到這些因素,其實我們每個人多多少少都繞不開幾個。這就是提醒,關注身邊的健康風險,別以為“別人家”的事。(參考文獻:Mao, Y., et al. (2022). Ambient air pollution and risk of lung cancer: update. Cancer Journal, 28(3), 180-188.)
04 肺癌怎么查出來?
發現肺癌沒靠“感覺”,主要還是靠專業檢查。醫生一般會根據癥狀和風險情況,安排下面幾類檢查:(全部不是人人都需要,癥狀明顯或有高風險時才建議做)
最終的確診都要靠病理檢查,也就是說必須“看到”異常細胞,才能下結論。比如上面提到的患者,正是靠病理活檢明確是小細胞肺癌,免疫組化結果也精準歸類,才有了后續的針對性治療。
??
05 肺癌都怎么治?
治療肺癌,就像修復大樓中的“故障單元”,關鍵看腫瘤分型、大小、位置和有沒有轉移。常見方式有這些:
- 1. 手術切除 主要用于早期非小細胞肺癌,相當于是“根除”,切掉異常細胞,術后隨著肺功能恢復,很多人生活質量不錯。心胸外科在這里起到主導作用。
- 2. 放療 某些部位或手術不能徹底切除的腫瘤,放療可用來“定點清理”,也常與化療、免疫等組合。
- 3. 化療 常用于小細胞肺癌和晚期病例,系統性地攻擊異常細胞,副作用較多,但能延緩病程。
- 4. 靶向與免疫治療 一些特別類型腫瘤有“靶點藥”、免疫藥物,癌細胞就像披上了“偽裝服”,而這些新藥幫助免疫系統識別并攻擊異常。
- 5. 支持與對癥治療 這一步很重要,保證身體營養與舒適,比如對于體重下降、食欲變差、疼痛等,適度補充營養、鎮痛、維生素、電解質可能帶來更好的體驗。
上述男患者,確診后首先接受了化療、再聯合免疫藥物對抗骨轉移,同時配合疼痛緩解和輸液支持,這些措施綜合起來,讓生活質量有了明顯提升。不同分期對應的治療側重點不一樣,早期強調根治,晚期講究控制和舒適。
??
06 日常怎么做能幫預防肺癌?
其實,做到這些并不難,有意識地堅持、適度調整生活,就能讓健康牢牢地握在自己手里。遇到反復咳嗽、突然體力下降等變化,及時咨詢專業醫生,往往比焦慮等待要靠譜得多。
??
主要參考文獻
- Siegel, R. L., Miller, K. D., Fuchs, H. E., & Jemal, A. (2023). Cancer statistics, 2023. CA: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, 73(1), 17–48.
- Mao, Y., Zhang, S., Zhang, L., Wang, Y., & Wang, W. (2022). Ambient air pollution and risk of lung cancer: update. Cancer Journal, 28(3), 180-188.
- Massion, P. P., & Walker, R. C. (2014). Lung cancer screening: Time to implement. Mayo Clinic Proceedings, 89(7), 926-931.
- Lam, T. K., Cross, A. J., Consonni, D., Randi, G., Bagnardi, V., et al. (2009). Intakes of red meat, processed meat, and meat mutagens increase lung cancer risk. Cancer Research, 69(3), 932–939.
- Lee, I-M., & Pate, R. R. (2020). Physical activity and lung cancer risk: the potential mediating mechanisms and implications for prevention. Chest, 157(5), 1120–1129.
- UpToDate. (2024). Lung cancer: Epidemiology, risk factors, and prevention. Retrieved from https://www.uptodate.com/
- Mayo Clinic. (2023). Lung cancer - Symptoms and causes. Retrieved from https://www.mayoclinic.org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