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項發表于 Supportive Care in Cancer 的研究(Khalid et al., 2018)指出,大約60%的化療患者會出現食欲減退、味覺改變等消化系統不適,這往往會影響到營養的攝入和治療的持續推進。
實際上,每個人的具體反應都不同。有的患者短時間內體重下降厲害,有的則出現持續口腔疼痛。這說明,僅靠想象“扛一扛就過去了”其實并不是好辦法。可以留心:如果接連幾天基本吃不下東西、體重明顯下降或嗓子口腔出現持續疼痛,就該讓營養師或醫生看看是否需要具體的干預了。
常見副作用 | 發生時間 | 可能影響 |
---|---|---|
惡心、嘔吐 | 化療后數小時或兩天內 | 攝入減少、脫水 |
持續食欲減退 | 整個療程常見 | 蛋白質及能量不足 |
口腔潰瘍 | 化療第1-2周 | 進食疼痛,咀嚼困難 |
腹瀉/便秘 | 療程開始后數天 | 營養吸收差,疲勞 |
身體在經歷化療時,有點像在經歷一場大修理:各種零部件需要及時補充、修復。這個時候,關鍵的營養素就成了“建材”——缺了哪樣都不成。
蛋白質是重要基礎,用于修復組織傷口、恢復細胞活力。比如豆腐、瘦肉、魚和蛋,這些食物能幫患者的身體扛住治療中的損耗。
維生素和礦物質(如維生素C、維生素B、鐵和鋅)幫助免疫系統正常工作,降低感染機會。水果、深綠葉蔬菜、堅果都是很好的來源。
能量補給也很關鍵。主食(如全谷類、米飯、面條)不僅讓人有力氣,也給身體修復提供基礎能量。
相關研究(Arends et al., "ESPEN guidelines on nutrition in cancer patients", Clinical Nutrition, 2017)明確指出,化療期間持續優化蛋白質及微量營養素攝入,有助于減少并發癥,促進康復過程的順利推進。
聽起來大家都知道要“吃得好”,但究竟具體怎么做?哪些是化療患者適合吃的,哪些更應該暫時擱置?下表為大家做了個簡單對照,方便快速查閱:
推薦食物 | 理由 |
---|---|
新鮮水果(蘋果、橙子、獼猴桃) | 豐富維生素C,增強免疫力 |
深色蔬菜(菠菜、西蘭花、胡蘿卜) | 補充β-胡蘿卜素和多種礦物質 |
豆制品(豆腐、豆漿) | 溫和蛋白質來源,易吸收 |
全谷主食(糙米、莜麥、全麥面包) | 提供持續能量和膳食纖維 |
去皮瘦肉和海魚 | 優質蛋白,含必需脂肪酸 |
建議化療期間暫時避免的食物:
簡單來講,清淡、易消化、少加工的天然食物,是這一時期最友好的選擇。有患者把飲食變清爽以后,消化的不適也跟著減輕不少。
很多人沒有意識到,吃得舒服,心情往往也會“跟著上揚”?;熎陂g,患者經常會焦慮甚至抑郁,一些研究(Carreira et al., "The impact of diet on emotional well-being in cancer patients", Psycho-Oncology, 2020)顯示,多吃天然食物、規律進餐,對情緒有正向調節的作用。
比如一位56歲男性患者的家屬提過,自從改為少量多餐、飯前聽輕音樂,患者坐到飯桌前就沒那么抵觸,整個人也變得精神起來不少。
簡單來說,情緒與飲食相互影響。吃得好,心情容易好起來;而積極樂觀,也能促進食欲和整個康復進程。
飲食問題沒有萬能公式,有時候患者的狀況需要個性化調整。比如32歲女性乳腺癌患者,化療后出現口腔黏膜潰瘍,醫生和營養師聯手,調整為軟食加營養補劑,恢復進度明顯加快。這個例子提醒我們,面對復雜的身體反應,及時尋求專業建議非常重要。
說到底,自己主動參與飲食管理,與醫生、護士、家人協作,是順利度過治療的重要環節。沒有一種模式適合所有人,時刻關注變化,遇到難題就向專業人士請教,是最有價值的行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