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大腦陷入混沌:癲癇急救全指南
01 了解癲癇:大腦中悄悄的“短路”
有些人在生活中,突然會看到身邊的人倒地抽搐,場面讓人非常擔心。癲癇其實并不像傳說中那樣可怕,它背后的原因,歸根結底就是大腦內部的“短路”現象。具體說,就是大腦的某一群神經元突然異常放電,像閃電一樣擾亂了正常信息傳遞。如果沒有親眼見過,很多人對癲癇的印象還停留在電影里。實際上,比較輕微的發作可能只是發呆幾秒,并不總是伴隨全身抽搐。
癲癇是一種需要關心但不用恐慌的疾病。全球大約有5000萬癲癇患者,發作的嚴重程度和頻率因人而異(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, Epilepsy, 2023)。小發作很容易被忽略,只有身邊細心的人才能察覺。有研究指出,及時識別、合理應對,大多數患者都能正常生活(Thijs et al., 2019)。
02 癲癇發作的常見表現:如何識別?
癥狀類型 | 具體表現 | 實例說明 |
---|---|---|
輕微發作 | 短暫發愣、眼神呆滯、呼之不應,幾秒鐘后恢復,沒有記憶。 (又叫小發作或失神發作) | 10歲女生上課時突然盯著黑板,幾秒鐘沒反應,課后完全無記憶。 |
局灶性發作 | 某一個肢體抽動、嘴角抖動、出現異樣感覺(如麻木、刺痛),意識大多清楚,有時會有一陣奇異感覺。 | 27歲男性做家務時發現右手不停顫抖,說話也變慢,過了兩分鐘就恢復。 |
強直-陣攣發作 | 突然跌倒失去意識,全身僵硬后抽搐,常伴口吐白沫,有的患者會咬傷舌頭,發作數分鐘后清醒但很疲憊。 | 36歲女性突然栽倒在地,肢體僵硬并劇烈抽搐,緊接著出現口唇發紫,發作后陷入短暫昏迷。 |
03 為什么會得癲癇?常見風險因素分析
癲癇的誘因并不是簡單的“某種性格”或者“精神刺激”。最主要的機制,是大腦內部神經元放電變得不均衡。有些人天生就比別人容易發生這種變化,原因有以下幾種:
- 遺傳因素:家族中有癲癇史的,發病風險更高。例如某些基因突變會讓腦電活動不穩定。
- 出生或早年腦部損傷:如分娩缺氧、顱腦外傷,這些都會影響神經網絡發育,增加后天得病概率。
- 腦部疾病:中風、腦腫瘤、中樞神經系統感染(比如腦膜炎),都可能引發繼發性癲癇。
- 特殊階段風險:兒童和老年人由于神經系統不穩定,是癲癇高發人群。
04 癲癇發作時的急救——不慌亂,做對每一步 ??
- 確保安全:第一時間讓患者遠離馬路、熱水、尖銳物等危險。
- 輕輕扶住患者:避免用力壓制,側身臥位,頭部墊軟物,預防摔傷。
- 清理口腔異物:不要強行塞入異物或手指。抽搐時避免強行張嘴,以免咬傷。
- 計時發作時間:持續時間大于5分鐘或連續發作,應立即撥打120。
- 保持周圍清潔:周圍人群不要圍觀、喧嘩,保持空氣流通。
可做操作 | 為何這樣做? |
---|---|
輕輕扶側臥位 | 防止嘔吐物誤吸入,減少舌咬傷 |
移開周邊障礙物 | 避免撞傷、劃傷 |
記錄發作時間 | 為醫生提供重要線索 |
05 發作后的照護與恢復:如何觀察??????
發作結束后,有些人會一時意識模糊、困倦或全身虛弱。這種狀態通常叫做“發作后期”反應。此時靜靜陪伴最重要,不必急著提問或移動患者,也不用強行喂水喂飯。少數人會短暫失禁或者出現輕微傷口,需要及時清理處理,讓患者保持體面和舒適。
- 關注意識狀態:如果10分鐘內仍未完全清醒,或者有持續嘔吐、強烈頭痛,建議盡快前往醫院。
- 記下經歷經過:幫助醫生后續判斷發作類型和嚴重程度。
- 觀察有無外傷:如頭部撞擊、口腔咬傷,別忽視這些并發問題。
06 怎么減少癲癇發作?日常生活實用建議
健康的生活方式對癲癇發作的預防非常關鍵。合理作息、規律服藥、均衡飲食,都能有效幫助患者減少發作次數。下面這些細節值得常留心:
食物 | 功效 | 推薦方式 |
---|---|---|
牛奶 | 補充鈣元素,緩和神經興奮 | 早餐一杯為佳 |
香蕉 | 含鉀豐富,幫助神經傳遞 | 運動后食用效果好 |
雜糧飯 | 綜合營養,富含維生素B族 | 替代白米飯,每天一餐 |
07 結語:理解比恐懼更重要 ??
癲癇和其他慢性疾病一樣,面對它,更多需要理性的了解和溫和的關心。其實,很多患者只要用對方法,生活和常人沒什么區別。下次遇到身邊人的癲癇發作,記住今天學到的急救要點,穩住情緒,比什么都重要。有一點要記在心里:幫患者恢復平常心,就是最好的支持。
參考文獻
- Beghi, E. (2020). The epidemiology of epilepsy. Neuroepidemiology, 54(2), 185–191.
- Thijs, R. D., Surges, R., O'Brien, T. J., & Sander, J. W. (2019). Epilepsy in adults. Lancet, 393(10172), 689-701.
-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. (2023). Epilepsy. https://www.who.int/news-room/fact-sheets/detail/epileps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