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類風濕性關節炎并非“風吹雨淋”引起,主要和免疫系統紊亂、遺傳基因以及一些外部觸發因素(比如感染)有關。研究顯示,擁有家族病史、女性、吸煙等人群RA發病風險更高。
(參見:Silman, A. J., & Pearson, J. E. (2002). Epidemiology and genetic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. Arthritis research, 4(Suppl 3), S265-S272.) - 骨關節炎則和年齡增長、體重過重、勞損、既往關節損傷有密切關系。隨著年齡的上升,其發生率逐年遞增。世界衛生組織數據表明,65歲以上人群中OA患病率可超過25%。
(參見:Hunter, D. J., & Bierma-Zeinstra, S. (2019). Osteoarthritis. The Lancet, 393(10182), 1745-1759.)
如果直系親屬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或者自己關節曾受過傷,這些信息可以作為醫生判斷風險的重要線索。
有些人以為拍個片就能判斷。其實,不同類型的關節炎診斷方式不太一樣:
疾病類型 | 主要檢查 | 可以發現的問題 |
類風濕性關節炎 | 血液檢查(類風濕因子RF、抗CCP抗體等);超聲或MRI | 可及早發現關節炎癥及免疫異常。 |
骨關節炎 | X光片、關節超聲 | 能看到軟骨減薄、關節間隙變窄、骨贅形成等變化。 |
別忽視小建議: 如果關節疼痛持續數周,有腫脹并影響生活,去正規醫院風濕免疫科或骨科檢查會靠譜很多。
不同類型的關節炎,治療方法差異很大,錯誤用藥反而有害。
- 類風濕性關節炎: 需要盡早、規范使用免疫調節藥物(如甲氨蝶呤)、生物制劑等,部分患者還需要小劑量激素幫助緩解。
- 骨關節炎: 治療目標以減輕癥狀為主,配合關節功能鍛煉、理療及局部用藥,有些人可用止痛藥。如果關節損傷過重,部分患者最終可能考慮關節置換手術。
建議:藥物治療要遵循醫囑,不要自行隨意購買“活血化瘀膏”“神藥”等。
飲食選擇 | 有益功效 | 食用建議 |
深海魚(如三文魚) | 富含歐米伽-3脂肪酸,有助抗炎 | 一周2次,每次100克左右 |
新鮮蔬菜水果 | 補充維生素C,有益關節和免疫 | 每天適量,多樣搭配 |
橄欖油 | 多酚類物質幫助減少炎癥反應 | 可替代動物油用于涼拌、炒菜 |
適合的運動 - 散步、自行車、游泳等低沖擊有氧運動,幫助增強關節穩定性
- 關節保護操,每天5-10分鐘,提升靈活性
心態小建議:長期管理容易焦慮,有困擾時不妨尋求專業心理咨詢,和親密家人多交流。
何時需要就醫? 關節持續紅腫熱痛,出現明顯變形,或者影響日常生活,請盡快去醫院??凭驮\,別在家扛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