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良習慣與心梗:潛藏在生活細節中的隱患
01 心梗是什么?身體的警報 ??
偶爾聽到有人說哪位親友“突然心臟不舒服”,但沒過多久竟遭遇嚴重意外。這類事情看似離生活遙遠,其實有時只是一個普通的清晨、一次急匆匆的上班路,毫無征兆?!靶墓!背3T谄降娜兆永铿F身,沒有派頭,只有風險。
簡單來講,心梗,就是醫學上說的“心肌梗死”。它是指給心臟供血的小血管(冠狀動脈)被堵住,心臟得不到血而壞死。如果搶救不及時,有可能危及生命。不少患者早期就是感覺有點悶、偶有疲憊,真正讓他們重視時,卻來不及了。
- 輕微、短暫的不適,也有可能在預示著隱患。
- 持續胸悶、胸痛要盡快就醫,別等僥幸。
02 被忽視的心梗風險因素 ??
風險因素 | 表現或影響 | 生活例子 |
---|---|---|
高血壓 | 壓迫血管壁,易致損傷 | 比如劉叔叔,平時血壓有點高,總覺得頭暈是小事,堅持不吃藥,結果一次下樓梯后突發胸痛。 |
高血脂 | 血管堵塞風險大增 | 愛吃燒烤的王先生,體檢總是高血脂,沒太重視,后來運動時心慌加重。 |
糖尿病 | 動脈更容易受損害 | 55歲的趙女士,糖尿病多年,偶爾在天氣變化時感覺胸脯發緊,結果確診早期心梗。 |
吸煙 | 加速動脈硬化 | 小張上班壓力大,煙不離手,體檢曾查出動脈斑塊。 |
家族遺傳 | 父母有心梗史增加風險 | 30多歲的陳小姐,沒有明顯不良習慣,父親因心梗早逝,每次胸悶都擔心遺傳。 |
醫學調查顯示: 有心腦血管疾病家族史的人群,其發病風險比普通人高約2倍。(Arnett et al., 2019, Circulation)
03 飲食習慣怎樣影響心臟健康???
平時吃得很油膩,或者喜歡重咸、甜食多,長此以往,都是給血管“添堵”。飲食不當會讓血液變稠、脂肪沉積,形成斑塊堵塞血管——比如過去“一頓火鍋加幾瓶飲料”,不難讓血脂、血糖同步升高。
流行病學數據顯示,東亞飲食中,動物脂肪和精制糖的攝入增多,與動脈粥樣硬化風險緊密相關(Kannel et al., 2008, Am J Clin Nutr)。糧油過多、咸菜臘肉與高發心梗之間的聯系,已經很明確。別忽視日復一日的小習慣,時間一長,對心臟的影響是“積硅步以至千里”。
- 每周高油高鹽外賣次數 ≥ 3?
- 飲料、甜食當水喝?
- 飯桌上常有肉、缺少粗糧蔬菜?
04 缺乏運動讓心?!办o悄悄”接近 ???
很多人工作一天,連動一動的時間都覺得奢侈——早上趕公交,晚上倒頭就睡。長時間坐著不動,血液循環變慢,人體新陳代謝也跟著“拖慢速度”??梢钥醋鳎艿摹敖煌ㄒ馈币虿怀_\行,慢慢變得狹窄甚至淤堵。
研究提示,久坐時間每增加2小時,心臟疾病發生率高出12%。(Pandey et al., 2016, JAMA Cardiol)
- “電腦一坐就是半天,站起來時還頭重腳輕?!?/li>
- “有朋友健身堅持不下來,反而一年比一年胖?!?/li>
05 長期壓力,心臟也會“扛不住” ??
有些人表面看沒什么毛病,內心卻長期緊張焦慮。工作壓力大、睡眠不好,每天身心都緊繃著。其實,精神壓力也是誘發心梗的重要原因。應激激素長時間處于高水平,會讓心血管收縮,心率加快,血壓波動,這些變化一次兩次不會有事,但積累下去,帶來不小的隱患。
2022年一項匯總分析發現,長期高壓人群心血管病風險高出20%—30%(Steptoe & Kivim?ki, 2022, Annu Rev Public Health)。
例如,42歲的周先生,工作總處高強度狀態,晚上常常失眠,沒覺得身體有大問題,但體檢時血壓、血脂均已超標。
06 改變生活細節,為心臟建立“安全區” ??
好做法 | 具體建議 | 有益功效 |
---|---|---|
吃得健康 | 選用粗糧雜豆、綠葉蔬菜,每餐搭配新鮮水果。 | 補充膳食纖維,幫助減少膽固醇吸收1。 |
適度活動 | 每天快走30分鐘,周末可騎行、慢跑。 | 促進血液循環,讓血管更有彈性2。 |
作息規律 | 晚10:30入睡,爭取7小時優質睡眠。 | 降低體內慢性炎癥水平3。 |
情緒疏導 | 每周靜心冥想或聽音樂,學會表達壓力。 | 減少激素波動,保護心血管4。 |
- 菜品搭配多樣,主食粗細結合。
- 上班族建議每小時起來活動5分鐘。
- 遇到持續胸悶、呼吸不暢,及時到正規醫院心內科檢查。
其實,生活中的小改變積少成多,對心臟而言,就是“建起防護墻”。等發現問題再急救,不如早一點把健康的主動權握在手里。
有人說,心臟像工廠的發動機,維護得好,用得才更久。對它溫柔一點,多一點關心,本身就是最實用的醫學智慧。
參考文獻
- Arnett, D.K., Blumenthal, R.S., et al. (2019). 2019 ACC/AHA Guideline on the Primary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. Circulation, 140(11), e596–e646. https://doi.org/10.1161/CIR.0000000000000678
- Kannel, W.B., D'Agostino, R.B., et al. (2008). Perspectives on the Prevalence of Hypertension in the United States.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, 89(5), 1494S–1498S. https://doi.org/10.3945/ajcn.2008.26720D
- Pandey, A., Salahuddin, U., et al. (2016). Continuous dose-response association between sedentary time and risk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. JAMA Cardiology, 1(5), 575–583. https://doi.org/10.1001/jamacardio.2016.1637
- Steptoe, A., & Kivim?ki, M. (2022). Stres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. Annual Review of Public Health, 43, 449-465. https://doi.org/10.1146/annurev-publhealth-052020-01194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