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臨生命的考驗:毒蛇咬傷急救處理全攻略
夏天傍晚,有人外出散步歸來,褲腳突然傳來一陣刺痛。定睛一看,一條蛇已悄然溜走。像這樣的場景,在鄉間、林地甚至城市公園都不罕見。毒蛇咬傷并非遙遠的風險,也不是只有冒險家才會遇到。了解蛇類和正確急救,能讓你和家人更安心。
一、認識毒蛇:危機的源頭 ??
其實,蛇并不會主動攻擊人,但誤入它的地盤時,咬傷就可能發生。我國分布較廣的毒蛇有眼鏡蛇、蝮蛇、銀環蛇和五步蛇等。多數棲息在潮濕、植被茂密的區域,也有的會出現在農田、果園甚至城市綠地。
毒蛇種類 | 外觀特征 | 常見棲息地 | 蛇毒類型 |
---|---|---|---|
眼鏡蛇 | 頭部扁平,頸部可張開成“眼鏡”狀 | 草叢、莊稼地 | 神經毒 |
蝮蛇 | 三角形頭、灰褐色花紋 | 水邊、田埂、石堆 | 血循毒 |
銀環蛇 | 黑白環相間 | 水溝、灌木叢 | 神經毒 |
五步蛇 | 體型較大,深棕色與黃斑點 | 山地、潮濕樹林 | 血循毒 |
?? 說明:不是所有蛇咬都致命,但誤判蛇類別或低估風險,可能帶來嚴重后果。
二、蛇咬后的第一反應:保持冷靜與判斷
毒蛇咬傷往往來得猝不及防。當下,急于奔跑或慌亂喊叫反而可能讓毒素擴散得更快。說起來,冷靜觀察和初步判斷比“立刻自救”更為關鍵。有人在雨后的林間散步時,被蛇咬到腳踝,發現兩排明顯的牙痕但出血量不大,這種情況很常見。
可以用下面幾個問題快速判斷:
- 看到的蛇體型和顏色,有無環紋或“三角頭”特征?
- 傷口有幾個牙孔?(毒蛇咬一般為兩顆深牙印)
- 傷口周圍是否麻木、輕度腫脹?
- 此時全身只有刺痛或微麻,沒有明顯全身反應?
三、現場急救:初步處理措施 ??
現場急救的關鍵,不在于花哨的動作,而是簡單、安全地減緩毒素擴散,等待專業救援。
- 立即停止活動:傷肢盡可能保持下垂,減少走動,避免毒液隨血液循環擴散。
- 松解傷口處衣物與飾物:尤其是戒指、手表,防止肢體腫脹后難以摘除。
- 沖洗傷口:用流動清水溫和沖洗。??不建議用口吸吮、不用刀割、不要敷草藥,這些方法已經被現代醫學證實無效且危險(Warrell, 2010)。
- 傷口加壓包扎(參考后文詳細介紹):部分地區建議用彈性繃帶從遠心端包至近心端,加壓不能太緊避免阻斷動脈血流。
- 保留患者平臥等待救援:如有條件,盡快讓傷者靜躺,用擔架或工具協助轉運,避免劇烈活動。
- 切開傷口或用火燙——都可能加重損傷,引起感染。
- 酒精刺激——沒有任何益處,還可能刺激皮膚。
四、尋求醫療救助:是否馬上要去醫院?
很多朋友擔心“等癥狀明顯再去醫院”,其實這絕對不可取。毒蛇咬傷后有些癥狀發展很快,短時間內可能危及生命。
以下信號出現時推薦立即前往醫院(參考WHO Snakebite Guidelines, 2016):
全身反應 | 地方癥狀 | 特殊表現 |
---|---|---|
呼吸不暢、聲音嘶啞、口角歪斜 | 傷口腫脹持續擴展、肌肉劇痛 | 口唇麻木、全身乏力、大量出汗 |
有位39歲男性騎車郊游時被蝮蛇咬傷,迅速出現手部腫脹、出血點和惡心。他在20分鐘內到達醫院,很快得到抗蛇毒血清治療,基本恢復。這說明:及早就醫,往往可以減少嚴重后遺癥。
五、毒蛇咬傷后的治療:醫院的角色
進入醫院后,醫生會根據蛇種、癥狀和檢驗評估制定方案。蛇毒主要分為兩大類:神經毒(如眼鏡蛇、銀環蛇,主要影響呼吸與神經功能)和血液毒(如蝮蛇、五步蛇,導致組織壞死與凝血障礙)。
- 抗蛇毒血清:是唯一能直接中和蛇毒的藥物,但不同蛇種血清不通用。醫生需判斷使用類型、劑量及過敏風險(Gutierrez et al., 2017)。
- 支持治療:如鎮痛、補液、抗生素防感染、維護呼吸循環等。
- 局部處理:如清創、去除壞死組織、防止深部感染等。
- 補充監護措施:對于重癥患者,可能需短暫氣管插管或血液凈化治療,避免多器官損傷。
六、預防與自我保護:日常安全這樣做
提早預防,往往比事后急救更有效。其實很多毒蛇咬傷是可以通過一些小習慣避免的。下面這些建議簡單易行,適合野外作業、農田、旅行和戶外愛好者參考。
推薦行為 | 說明 |
---|---|
穿高筒膠鞋、厚褲 | 減少裸腿接觸植被和地面,有效隔離蛇牙穿透 |
使用手電、探路棍 | 夜間戶外活動或林間行走時提前發現并驅散蛇類 |
定期清理雜草、石塊 | 家園周圍、田埂、倉庫等區域減少蛇的藏身之所 |
保持食品和垃圾密封 | 防止吸引嚙齒動物,進而招來蛇類 |
說到毒蛇咬傷,最可怕的不是風險本身,而是不了解和誤處理。面對“蛇咬”的突發考驗,保持平靜、科學處理,把傷害風險降到最低。下次戶外散步時,只需多注意腳下和四周,備好簡單的防護裝備,安全其實并不難掌握。如果家人朋友也喜歡戶外,記得和他們分享這些急救要點吧。
參考文獻
- Warrell, D. A. (2010).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snakebites.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(WHO) Regional Office for South-East Asia.
- Gutierrez, J. M., Calvete, J. J., Habib, A. G., Harrison, R. A., Williams, D. J., & Warrell, D. A. (2017). Snakebite envenoming. Nature Reviews Disease Primers, 3, 17063.
-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. (2016).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snakebites, 2nd edition. WHO Regional Office for South-East Asia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