止血之道:外傷出血的緊急處理技巧
01 出血,其實很常見
日常生活中,意外磕碰、摔傷、切到手指,這些小事故好像總是在不經意間發生。其實,從廚房做飯時手被刀割破,到孩子在操場追逐時擦破膝蓋,出血往往來得猝不及防。很多人第一時間會慌亂,不知道怎樣簡單止血。其實掌握一些基礎的小技巧,關鍵時刻可以讓傷口少流血,降低風險。
要提醒的一點是,這些操作有時會讓人覺得很緊張。尤其是血量較多時,哪怕只是皮膚表層,一時疏忽也可能留下后遺癥。所以,提前了解出血的特點和簡單處理方法,對大部分人都很有幫助。
02 什么是外傷出血?
- 定義: 外部撞擊、割傷等造成皮膚和組織破損,讓血液從身體流出的現象。
- 分類:
類型 特點 毛細血管出血 滲出狀,量少,通常見于擦傷 靜脈出血 血色較深,流速較穩 動脈出血 鮮紅,噴射狀,流速快,危險大 - 常見誘因: 割傷、摔傷、運動損傷、意外碰撞,甚至日常刮胡子等小動作。
?? 案例: 有位34歲的年輕媽媽,幫孩子洗蘋果時,被水果刀劃傷手指,傷口流血不止,實際僅為皮下靜脈小傷,但因未及時處理,導致手指腫脹。這個故事說明,看似小的出血也要認真對待,盡快采取措施。
03 如何判斷出血嚴重與否?
信號 | 描述 | 舉例 |
---|---|---|
輕微出血 | 僅皮膚表層,間斷或點狀滲血 | 擦傷膝蓋只占1個指甲大 |
中等出血 | 血量明顯,持續5分鐘以上仍未停止 | 小刀割傷手掌,滴血不斷但未噴射 |
嚴重出血 | 血流速度快或呈噴射狀,大量鮮紅血液流失,傷口超過2厘米 | 動脈或大靜脈受損(如五金工受傷) |
?? 要留心: 如果出血部位出現蒼白、濕冷或病人有暈厥傾向,說明失血可能已較多,需要立刻尋求專業幫助。
04 急救前,你需要準備些什么?
- 保持冷靜:先深呼吸一下,簡短安慰傷者,減少緊張和恐懼。
- 手部衛生:有條件下,最好先洗手或至少用干凈紙巾包裹雙手,避免繼發感染。
- 物品準備:簡單的急救包,可以提前放些紗布、酒精棉片、膠帶,還可以用干凈手帕、圍巾等物品應急。
- 溝通分工:如果有人在旁,簡單分配任務,比如撥打120、遞送止血包等,減輕自己的壓力。
-
物品 應急用途 紗布/手帕 直接壓迫止血,覆蓋傷口 膠帶或布條 固定敷料或止血帶 一次性手套 避免直接接觸血液,減少感染風險
?? 別忽視手邊現有材料的靈活用法,比如干凈的毛巾、塑料袋也能臨時充當隔離物。
05 止血基本方法有哪些?
- 直接壓迫法 ??? 最實用的一招。用消毒紗布或干凈的布直接按壓傷口5-10分鐘,大多小傷口都能止住。
- 抬高受傷部位 讓患肢略高于心臟,有助于減緩血流、輔助止血。比如腳踝割傷時,可以墊高腿部。
- 加壓包扎法 對壓迫后依然滲血的傷口,用厚敷料包扎,并用膠帶或布條適當壓緊。
- 止血帶使用(僅限緊急) 只有大出血危及生命時使用止血帶,而且最好寫下具體時間,避免肢體嚴重缺血。
?? 其實,約80%的日常銳器出血,適當加壓后都能有效止血。操作時別頻繁查看,否則會影響止血效果(Bennett & Brown, 2018)。
06 各部位出血應怎樣處理?
- 頭部和面部
血管豐富,容易看起來血跡驚人。其實大部分都能通過直接壓迫止血。如遇小孩額頭撞出2厘米小口,紗布持續壓迫,通常能止住。切記避免包太緊,影響呼吸。 - 四肢
手臂、腿部外傷較多見,如割傷或摔傷??上忍Ц呋贾?,按壓止血,再進行加壓包扎。特別大面積或深度出血(超過成人小指寬),應請人幫忙,減少移動。 - 軀干、腹部
如果傷在胸腹,輕輕按壓,切忌用力過大,也不要盲目包扎。這里有重要臟器,內出血風險高。出血不止應及時送醫院。
?? 有一位56歲的工友,在工地被尖銳物擊傷大腿后自行用帶子綁扎,導致腳趾變紫腫脹。送醫時醫生建議拆除帶子并正確加壓后,癥狀改善。從中可以看出,加壓要適度,必要時換用紗布而非止血帶,避免肢體缺血壞死。
07 什么時候必須立刻就醫?
- 動脈出血(鮮紅色血液噴射)無法止住。
- 大面積皮膚、小兒和老人持續出血超過10分鐘。
- 出現臉色蒼白、心慌、冒冷汗、神志不清等癥狀。
- 外傷造成異物嵌入(如釘子、玻璃等),請勿擅自取出,應固定后就醫。
- 傷口傷及關節/骨頭,或伴有骨折疑慮。
- 出血伴嚴重疼痛、傷口有污染風險(如動物咬傷、銹器割傷)。
?? 小孩子或老年人止血后仍在持續滲血,應優先前往有外科急診的醫院。
08 小結與實用建議
- 大部分出血都可通過直接壓迫和抬高部位快速止血。
- 生活中遇到出血,冷靜和準備同樣重要。
- 孩子、老人以及動脈大出血不宜拖延,需立刻前往醫院。
- 提前了解急救操作,常備一些紗布、膠帶之類的小急救包,有好處。
?? 其實,把急救常識變成習慣,關鍵時刻不僅幫了家人,也多一份安心。
參考文獻
- Bennett, P. N., & Brown, M. J. (2018). Clinical Pharmacology (12th ed.). Churchill Livingstone.
- Yan, Y., Chen, Y., Liu, P., Li, Y., & Zhang, L. (2020). First aid measures and outcomes in trauma patients: A retrospective study.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ciences, 7(4), 422-428. 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ijnss.2020.09.001
- Singletary, E. M., Charlton, N. P., Piazza, G., et al. (2020). Part 15: First Aid: 2020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nd American Red Cross Guidelines Update for First Aid. Circulation, 142(16_suppl_2), S574–S589. https://doi.org/10.1161/CIR.00000000000009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