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鼻子里有一顆星星”——深入探討脾臟腫大與治療的必要性
01. 脾臟的功能,你真的了解嗎???
很多時候,大家對脾臟的印象就是“長在腹部左上角的小器官”,沒什么感覺,也很少聽到身邊有人談論。事實上,脾臟在體內的角色,不亞于一個帶有多重身份的小管家—— 既幫助維持健康的免疫系統,也參與血細胞的管理。
主要功能 | 具體表現 |
---|---|
免疫防御 | 幫助識別和清除侵入體內的病原體,比如細菌和病毒 |
紅細胞處理 | 篩查和清除老化、損壞的紅細胞 |
血液儲存 | 在急需血量時(比如大出血),脾臟會“借”出一部分血細胞,作為應急小倉庫 |
02. 脾臟腫大的常見信號:看似不起眼的小變化
其實,脾臟腫大(醫學上叫“脾腫大”)初期經常悄無聲息,不少人根本察覺不到。只是偶爾在洗澡或體檢時,摸到腹部左側似乎“鼓”了一點,或總覺得這側“不舒服”, 并不劇烈,有時伴有輕微飽脹感。也有人覺得飯量減少,但并未聯想到脾臟的毛病。
比如,一位42歲的女性,在家吃飯后經常覺得肚子左上方“頂著”,偶爾還有點惡心,但以為是消化不好。直到腹部體檢,才發現脾臟已經腫大。
03. 脾臟腫大的成因有哪些?
能讓脾臟變大的“罪魁禍首”有不少。臨床上,主要分以下幾類:
- 感染類:各種病毒(如EB病毒、乙肝病毒)、某些細菌或寄生蟲(如瘧疾)都可能造成脾臟增大。
- 血液系統疾?。?/b>比如白血病、淋巴瘤、再生障礙性貧血等,這些情況常伴有血液成分的異常。
- 腫瘤或異常細胞增殖:脾臟本身或周邊器官如肝臟的惡性細胞增生也可影響脾臟大小。
- 其他全身性疾?。?/b>慢性肝炎、肝硬化導致門脈高壓,往往讓脾臟承擔更多過濾血液的“壓力”,久而久之就可能腫大。
研究指出,在慢性乙肝患者中,脾臟腫大的發生率可達到30%以上[1],提示其并非“小概率事件”。
04. 明顯癥狀及脾臟腫大的診斷方式
脾臟明顯腫大時,有些警示信號就不再“低調”了。持續性的左上腹疼痛、觸摸可及的包塊,甚至因脾臟壓迫胃部導致飯量顯著減少, 又或易出現皮膚瘀斑、牙齦出血,這類情況才讓很多人重視起來。
明顯癥狀 | 常見表現 |
---|---|
持續腹痛 | 尤其以左上腹為主,站立彎腰時感加重 |
身體容易出血 | 如鼻血、牙齦出血或者皮下淤青 |
感染易發 | 比如反復的呼吸道感染、感冒難愈 |
診斷上,目前最常用的是超聲波檢查(B超),能快速判斷脾臟大小、形態及有無合并病變。對于原因不明的脾腫大,醫生可能會建議做血常規、骨髓穿刺或者CT/MRI等多項輔助檢查。
05. 治療方案:選擇要量體裁衣
治療脾臟腫大,醫生會根據病因和嚴重程度制定方案,并非所有患者都需要手術,具體做法一般分為以下幾類:
- 病因治療: 針對傳染病(如感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),優先考慮抗病毒或抗生素藥物。如果因血液病引起,則需針對原發疾病處理。
- 觀察隨訪: 某些輕度腫大且無癥狀的患者,醫生會建議定期追蹤脾臟大小和相關化驗指標。
- 介入或外科治療: 若腫大明顯或引發嚴重壓迫癥狀,部分患者可能考慮血管介入手術或脾切除。
有位58歲的男性因進食困難就診,B超發現脾臟巨大,伴有持續性腹痛,經多學科討論后采取血管介入治療,術后恢復良好。這提示每個人的治療選擇都需“量體裁衣”。
06. 什么時候才需要“切除”脾臟?
脾臟切除(脾切除手術)并不是常規操作,醫生一般會慎重權衡。大體來講,只有以下幾種情況需要考慮:
- 脾臟腫大壓迫其他重要臟器,或引發內臟損傷/出血
- 伴有嚴重血小板減少,藥物無法控制的病情
- 受到外傷等導致脾臟破裂、急性大出血
不過也要知道,切除脾臟后人體的免疫能力會下降,易感染某些細菌,尤其是肺炎球菌等。部分患者術后還需長期防感染治療,例如注射相關疫苗、按醫囑隨訪。
07. 生活調整和康復建議:讓身體慢慢回正軌 ??
切除脾臟或經歷了脾臟手術的人,并不是“人生再無健康”。相反,科學合理地調整生活,可以大大減少感染和其他意外。
- 均衡飲食:多攝入新鮮蔬果、高蛋白食物,有助于修復和提升免疫力。
- 適當鍛煉:不必勉強劇烈運動,但可以選擇散步、輕量有氧為主。每周3-4次,每次30分鐘左右。
- 控制傷口感染:術后初期保持切口干凈,避免用力提重物或劇烈活動。
- 及時接種疫苗:尤其針對肺炎鏈球菌、流感等,按醫生建議接種。
- 出現發熱或異常癥狀,要及時復診。
參考文獻
- Mahteme, H., Nilsson, L., Smedmyr, B., & Wahlin, A. (1997). Splenomegaly in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: a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. Journal of Hepatology, 26(3), 666-669. https://doi.org/10.1016/S0168-8278(97)80242-1
- Fogarty, P. F., & Berg, J. D. (2011). Splenic Function and Splenectomy.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, 364(19), 1789-1800. https://doi.org/10.1056/NEJMra1003951
- Di Sabatino, A., Carsetti, R., & Corazza, G. R. (2011). Post-splenectomy and hyposplenic states. Lancet, 378(9785), 86-97. https://doi.org/10.1016/S0140-6736(10)61493-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