游戲中的集中力:探索兒童多動癥與注意力訓練的奇妙結合
01 細微變化:兒童多動癥的早期信號
某些孩子玩拼圖時坐不住,三分鐘不到就想換游戲,也許你以為是孩子淘氣、天性活潑。不少家長也遇到,孩子上課總是東張西望,拿筆寫字只寫兩三行就“溜號”。其實,這些小小的狀況,有時候是兒童多動癥在早早“藏身”在生活里。
輕微的兒童多動癥,往往表現為偶爾分心、做事容易跳步、課堂小動作多。家長容易誤認為只是“太好動”。有的孩子(比如一位7歲的男孩),在畫畫時經常把話題扯到別的地方,但你和他說“專心畫完”,他又能短暫堅持。只是這些小細節,長期頻繁地堆積,才會漸漸變明顯。
02 明顯信號:發展中的困擾
- 1. 學習難以持續: 比如,一位9歲的女孩,上課只專注幾分鐘就會走神,回家寫作業常常拖到很晚,用盡了各種提醒都沒有用。
- 2. 沖動控制弱: 在集體活動中,還沒等老師講完規則就搶著回答或行動,遇到小挫折容易大哭。
- 3. 社交小障礙: 玩小組游戲時,經常插話、打斷別人,導致伙伴關系變淡。
03 注意力的真正價值
注意力就像我們大腦的“聚光燈”,能把信息牢牢抓住。對兒童來說,它是學習閱讀、思考、和人溝通的基礎。研究發現,注意力好的孩子日后學業成績、心理健康普遍更好(Faraone et al., 2015)。
專注力影響 | 孩子可能的表現 |
---|---|
學習效率 | 完成作業快,錯誤率低 |
社交互動 | 能輪流表達,不容易與同伴沖突 |
情緒調控 | 遇到困難不易情緒激動 |
04 “玩”出來的進步:游戲訓練的魔力
很多家長好奇,難道“玩”真的能訓練專注?歸根結底,適合的游戲能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練習“先想后做”,“一心一用”。像找不同、拼圖、數字消消樂等,都能調動注意力。
- 8歲男孩,原來做作業每10分鐘就分神一次,在家堅持每天玩“照樣子搭積木”游戲三周后,能專心20分鐘完成日常學習任務。
- 某小學開展每周集體玩益智撲克游戲,3個月下來,老師發現班級注意力分散的孩子減少了1/4。
國外實證: 一項發表于《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》的瑞典研究發現,定期參與“規律記憶類”桌游的多動癥兒童,其集中力的提升明顯高于僅靠傳統練習的組別(Dovis et al., 2015)。
05 科學訓練:有效的注意力提升法
有時候,靠游戲還不夠,專業的注意力訓練更能幫助有需要的孩子。科學方法講究針對性的訓練計劃和逐步增強:
訓練方式 | 適合場景 | 成效說明 |
---|---|---|
分時段專注任務 | 家庭作業/閱讀時間 | 每次15分鐘逐步增加至30分鐘,記錄進步 |
排除干擾練習 | 學校自習 | 主動移除手機、桌面玩具 |
視覺注意力訓練軟件 | 專業機構或家庭電腦 | 定期測評專注力變化 |
正念冥想 | 睡前/課間 | 呼吸慢慢調整,孩子學會“停下來” |
- 普通訓練明顯無效,孩子在日常嚴重分心。
- 出現睡眠障礙、情緒波動,影響到家庭生活。
- 學校老師推薦進一步評估。
06 家長的作用:支持比說教更重要
父母的鼓勵和耐心,是孩子專注力成長路上的“充電寶”。和孩子一起設定小目標、及時獎勵、共享游戲時光,往往比單獨訓練更見成效。
- 陪伴游戲:每天抽十分鐘和孩子拼拼圖、做桌游,不必每次都贏,讓孩子體驗成功與自信。
- 建立預期:比如“寫5分鐘作業就能玩1次游戲”,讓學習和娛樂有序切換。
- 日常表揚:即便只多專心了一點點,也及時鼓勵。
07 未來展望:希望與挑戰
隨著腦科學的進步,對多動癥的本質、個體差異性有了更細致的認識。世界各地的研究者,正在開發適合不同孩子的定制訓練方案,包括虛擬現實、AI互動類注意力提升工具等新技術(Sonuga-Barke et al., 2023)。
不過,訓練的關鍵還是融合日常,讓孩子在真實生活里體會“專注的樂趣”。家長、老師、醫療團隊攜手,細水長流地支持,才能真正幫孩子打開屬于自己的大門。
參考文獻(APA格式)
- Faraone, S. V., Banaschewski, T., Coghill, D., et al. (2015). Attention-deficit/hyperactivity disorder. Nature Reviews Disease Primers, 1, 15020. https://doi.org/10.1038/nrdp.2015.20
- Pelham, W. E., Federico, B., Gnagy, E. M., et al. (2020). A dose-ranging study of behavioral treatment for ADHD.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, 48(2), 171-182. https://doi.org/10.1007/s10802-019-00612-1
- Dovis, S., Van der Oord, S., Wiers, R. W., Prins, P. J. M. (2015). Can motivation normalize working memory and task persistence in children with attention-deficit/hyperactivity disorder?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, 56(7), 755-763. https://doi.org/10.1111/jcpp.12349
- Sonuga-Barke, E. J. S., Brandeis, D., Cortese, S., et al. (2023). Nonpharmacological interventions for ADHD: Systematic review and network meta-analyse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. World Psychiatry, 22(1), 97–118. https://doi.org/10.1002/wps.2106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