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容小覷的“胳膊傷”:介入治療后穿刺部位的血腫處理全攻略
01 穿刺后為啥容易長血腫?一場身體的小“誤會”
在醫院做完動脈或靜脈介入治療后,有些朋友會發現胳膊或者腿上穿刺點附近突然冒出個軟包,一碰還有點脹痛。其實這就是血腫,簡單說,是血液跑到了不該去的地方。以一位68歲的女性為例,剛做完心臟介入手術,回到病房俯身下床時,穿刺部位下面冒出一團青紫,摸著有點疼,這正是典型的穿刺后血腫。
這個小“麻煩”雖然常見,但如果處理不對,可能會逐漸脹大,甚至影響血液循環。介入手術時要在動脈或靜脈上打一個洞,讓導管進入抽取或注射藥物,術后沒壓緊、血管本身脆弱、或者下床太早,血就會“跑偏”,積在皮下或肌肉里。
?? 小貼士: 血腫和普通皮膚淤青不同,常來得快、腫得大,有時需要特別關注。
02 早期&明顯癥狀有啥區別?別把大問題當成小事
表現類型 | 典型癥狀 | 生活例子 |
---|---|---|
早期信號 | 輕微腫脹、偶爾發脹或發癢、顏色略暗 | 剛下床時,穿刺點周邊摸著有點硬,顏色發青但不太痛 |
明顯信號 | 持續性疼痛、腫塊變大、有壓痛、局部發熱或皮膚變色 | 活動后突然腫塊變大、甚至有些手指發麻或者出現持續脹痛 |
這里要特別說,血腫如果變大很快、壓著手指感覺麻木、甚至皮膚變冷,就該提高警惕。這些跡象表明,血腫已經可能壓迫到神經或影響血液流通。
03 為什么會有血腫?四個常被忽視的根源
- 1. 手術操作相關: 穿刺位置離動脈過近或者針眼太大,術后止血不夠,就更容易“漏血”成堆。數據顯示,動脈穿刺點血腫發生率接近5%(Kapur et al., 2017)。
- 2. 個人體質因素: 年齡大、血管壁變脆或者同時使用抗凝藥(比如阿司匹林、華法林),都會增加血腫發生概率。
- 3. 沒有執行術后護理規范: 剛做完手術過早活動、用力下床,沒有按壓足夠時間,容易讓血液乘虛而入。
- 4. 某些疾病基礎: 比如有糖尿病、慢性腎病或者有凝血功能障礙,這些情況本就讓小出血容易變成大血腫。
研究強調,女性、高齡和有慢性病的人群發生血腫的風險更高(Thompson et al., 2018)。所以不能把血腫看作個別現象,而應該了解各自的具體風險。
04 科學處理血腫:動作要快,方式要對
對于不同類型血腫,有一套階梯式處理流程,需要根據個體表現靈活調整。不妨來看如下的處理建議表——
情況特點 | 處理建議 |
---|---|
局部輕微腫脹 | 建議用無菌紗布加壓10-20分鐘,注意抬高手臂,觀察有無增大 |
血腫有增長趨勢 | 繼續適度加壓,同時用冰袋冷敷,每次10-15分鐘,避免直接接觸皮膚 |
紅腫伴持續疼痛 | 及時找醫生檢查,可能需要超聲確認和藥物干預 |
腫脹明顯影響活動或變冷 | 應盡快去醫院,可能要穿刺引流或手術止血 |
?? 特別提醒: 不要隨意按摩血腫,否則可能擴散或出血加重。
05 術后護理指南:幫身體快點“修補”
- 位置管理: 術后6小時內適當抬高肢體,夜間用軟枕墊高能促循環,減輕局部壓力。
- 按壓勤觀察: 按醫囑定時查看穿刺點,每隔半小時檢查有無腫脹、滲血,加壓止血帶要調緊松度,切勿過度擠壓。
- 生活細節保護: 不提重物,避免劇烈活動和反復揉搓穿刺部位。如果家里老人術后回家,自行衛生時要提前講明,洗澡時用塑料膜隔水。
- 定期復查、留意身體反應: 發現局部腫痛劇增、皮膚變色或感覺異常,及時到醫院復查,別拖延。
?? 術后家庭護理做得好,一般小血腫都能自行恢復,但持續擴大必須及時就診。
06 預防才是關鍵:有效的日常管理建議
- 日常食物選擇: 推薦增加蛋白質豐富的食物(如雞蛋、豆制品、牛奶),有利于血管修復;
- 維生素支持: 蔬菜水果里維生素C豐富,比如橙子、西蘭花、草莓,可幫助皮膚與血管更好愈合;
- 水分補充: 每天喝足夠的白開水,有助代謝廢物、加快修復;
- 定時復診: 根據醫生建議定期到醫院回訪,尤其是高齡或慢病患者,不僅看血腫情況,也查基礎病控制如何。
- 患者與家屬教育: 了解術后血腫的早期表現及警示信號,防止因為常識不足帶來的拖延。
食材推薦 | 具體功效 | 簡單吃法 |
---|---|---|
雞蛋 | 修復血管、有助愈合 | 水煮、蛋花湯等 |
西蘭花 | 富含維C,幫助組織修補 | 清炒或焯水拌涼菜 |
牛奶 | 補充蛋白質促愈合 | 每天1-2杯即可 |
橙子 | 維C豐富,防止血管脆弱 | 直接食用即可 |
?? 健康飲食和知識普及同等重要,特別對于術后老人,更要提醒家屬多關注。
參考文獻
- Kapur, N.K., et al. (2017). “A Prospective Analysis of Factors Influencing Arterial Puncture Site Bleeding Complications.” Catheterization and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s, 89(3): 488-494.
- Thompson, S., et al. (2018). “Risk factors and outcomes of access site complications after peripheral vascular interventions.” Journal of Vascular Surgery, 68(2): 541-548.
- Dehghani, P., et al. (2014). “Access site complications following transradial cardiac catheterization.”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, 3(4): e001126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