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呼吸變得沉重:肺栓塞的癥狀與警示
一位五十多歲的朋友打籃球時忽然覺得胸口憋悶、呼吸急促。他本以為只是累到了,休息一會兒就會恢復,沒想到癥狀越來越重。生活中,類似的突然不適不一定只是普通的疲勞,有時背后可能是身體某個部位遭遇了大問題。其實,肺栓塞這個詞,離我們的生活比想象中更近。
01 肺栓塞到底是什么?
簡單來講,肺栓塞(Pulmonary Embolism,PE)指的是肺部的動脈突然被血塊、脂肪滴、空氣等堵住,影響了血液供氧。血塊通常來源于深靜脈血栓(比如小腿或大腿),沿著血流帶到肺部。有點像交通主干道被障礙物堵住,導致后面的車輛動彈不得。
這種“堵路”瞬間會讓肺功能紊亂,進而影響全身氧氣供應。數據表明,肺栓塞在全球范圍內是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(Kucher & Goldhaber, 2003)。
常見堵塞物 | 來源 | 影響 |
---|---|---|
血塊 | 深靜脈 | 阻斷氧氣交換 |
脂肪微粒 | 長骨骨折 | 影響循環 |
空氣泡 | 靜脈注射意外 | 快速阻斷呼吸 |
02 這些癥狀需要特別警惕 ??
- 突發的呼吸困難:突然發現自己吸不上來氣,哪怕休息也沒有改善。
- 劇烈胸痛:胸部箍緊或胸口刺痛,咳嗽或深呼吸時痛感加劇。
- 間斷咳血:原本健康的人出現棕紅色或鮮紅色的痰。
- 心悸或心跳加快:沒有劇烈運動卻感覺心跳異??臁?/li>
- 出汗、面色蒼白或手腳發冷:休息狀態下出現異常發濕或全身乏力。
強化一點:肺栓塞的這些癥狀,都可能沒有明顯誘因,發作時就像突然闖進生活的不速之客。
03 發作多快?癥狀會如何變化?
肺栓塞大多是 突然出現,沒有預備動作。有時癥狀很快加重,幾十分鐘內就讓人無法正常呼吸。不過也可能癥狀比較輕,最初只是輕微胸悶或短暫氣短,幾小時后才發展為嚴重不適。
- 突發型:最危險,來得快,發展到嚴重呼吸困難常在數分鐘至1小時。
- 隱匿型:初期癥狀不明顯,輕微氣短持續數小時或一整天后才被發現。
04 肺栓塞容易和哪些病混淆?
有時候肺栓塞和心梗、支氣管感染之類的癥狀有點像,如果分不清,容易錯失最佳診治時機。下面這張表,幫你簡單區分:
疾病 | 典型癥狀 | 與肺栓塞區別 |
---|---|---|
肺栓塞 | 突發呼吸困難、咳血、劇烈胸痛 | 沒有心絞痛史,多合并下肢腫脹 |
急性心肌梗死 | 胸前區擠壓感、左臂放射痛 | 多伴先兆,常有心臟病史 |
支氣管炎/肺炎 | 咳嗽、發熱、咳黃痰 | 有咳嗽、感冒史,癥狀慢發展 |
其實,肺栓塞的突發性、咳血和無明顯感染史,是和呼吸系統其他常見病區分的關鍵。要是發現呼吸困難和腿腫脹一起出現,這種組合得格外警惕。
05 簡單自檢和日常預警方法 ??
- 突然胸口悶或氣短,休息后無緩解
如果此前沒有慢性病史,卻短時間內感到呼吸不順,要格外當心。 - 腿部腫脹、疼痛或莫名變色
輕輕按壓小腿,如果感覺比另一側硬、腫、痛,且伴有發熱感,需提防有靜脈血栓。 - 異??妊呐乱淮我矂e大意
出現咳血一定不要忽視,這是肺部出現嚴重問題的警示燈。 - 長時間久坐或臥床后異常不適
長途旅行、手術或生產后等特殊時期,注意自身狀態變化。
危險信號 | 常見場景 |
---|---|
呼吸急促 | 久坐后站起來突然不適 |
腿腫脹 | 手術、長期臥床后 |
咳血 | 無感冒史下突發 |
06 出現這些表現,最好怎么做?
- 第一時間就醫:突發胸痛、呼吸急促、咳血時,別等“慢慢好”,馬上去醫院。選擇急診科或呼吸內科。
- 主要檢查手段:
- 肺動脈CT血管造影(CTA):目前診斷肺栓塞最準確的方法。
- D-二聚體(D-dimer):一種血檢指標,高于正常提示體內可能有血栓。
- 心電圖、血氣分析及超聲心動圖等輔助診斷。
- 常用治療方法:
- 抗凝藥物。
- 溶栓(部分嚴重病例)。
- 癥狀非常嚴重時,或可用導管介入取栓。
07 日常預防方法有哪些???
其實在日常生活里,有不少習慣能幫我們降低肺栓塞的風險。以正面推薦為主,堅決不“黑名單”。養成下面這些習慣,讓“血液大路”更通暢吧。
- 常喝水 ??
保持體內水分有助于防止血液變粘稠,建議每天分多次喝水,運動、久坐或高溫天更要補充。 - 勤活動 ??
坐久了抻抻腿、走一圈,每1-2小時站起來活動幾分鐘。長途乘車或飛行時,下肢多動一動。 - 新鮮蔬果??
例如橙子、獼猴桃、菠菜等,富含維生素和微量元素,有助于血管彈性。 - 定期身體檢查 ??
比如超聲檢查下肢靜脈,可以及時發現血栓隱患。40歲以上建議每2年查一次。 - 術后早期下床???
手術、生產后,醫生允許時盡早輕度走動,促進血液循環。
推薦習慣 | 好處 | 簡單建議 |
---|---|---|
多喝水 | 減少血液黏稠 | 運動后及時補水 |
勤換姿勢 | 防止血液淤積 | 工位旁放個鬧鐘提醒 |
多吃新鮮蔬菜水果 | 維護血管健康 | 每餐有綠葉蔬菜更好 |
定期體檢 | 早期發現隱患 | 40歲以后2年1次 |
其實,每個人都可能和肺栓塞擦肩而過。關注信號、養成好習慣,關鍵時刻該就醫絕不拖延。這不是危言聳聽,而是實實在在的健康提醒。有些改變今天開始做,也許就能讓家人和自己遠離一次意外風險。
如果身邊有人有基礎疾病、長期臥床、剛做過手術、或長期乘坐交通工具,記得把這篇文章分享給他們吧。
參考文獻
- Kucher, N., & Goldhaber, S.Z. (2003). Management of Massive Pulmonary Embolism. Circulation, 112(2), e28-e32. PubMed
- Konstantinides, S. V., Meyer, G., Bounameaux, H., et al. (2014). 2014 ESC Guidelines on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. European Heart Journal, 35(43), 3033-3069. PubMed
- Piazza, G., & Goldhaber, S. Z. (2006). Pulmonary embolism: diagnostic advances and therapy.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, 119(10), 889-895. PubM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