體內鋼板與磁共振:安全性探討與指導
01|鋼板的應用與類型 ??
身邊常聽到有人因為骨折、關節損傷或骨腫瘤手術后做了鋼板植入。其實,鋼板是“內固定物”的一種,醫生會根據骨頭損傷的部位與嚴重程度,選擇合適的類型。
常見鋼板類型 | 應用場景 |
---|---|
鎖定加壓鋼板 | 復雜骨折、關節附近骨折 |
普通加壓鋼板 | 長骨骨折,如股骨、脛骨 |
解剖型鋼板 | 骨折部位形態特殊時使用 |
生物可吸收內固定材料 | 部分兒童骨折、小骨片固定 |
生活例子:一位62歲的女性,因摔倒致股骨干骨折,術后醫生在其大腿骨處安裝了鎖定加壓鋼板,幫助骨頭穩定愈合。這個小故事說明:鋼板主要作用就是“支撐”與“加固”,幫助骨骼恢復原樣。
02|磁共振成像原理簡述 ??
磁共振(MRI)是一種常見的影像檢查工具。它不用X線,而是運用強磁場+無線電波來給身體“拍大片”。
- 掃描時人體進入磁場,體內的氫原子(身體大部分是水)排列一致。
- 無線電波激發后,被“拍照”的組織釋放信號,機器接收后重建成清晰圖像。
和CT、X光相比,MRI不會有電離輻射,能更好地顯示軟組織。像腦部、脊柱、關節、肌肉、韌帶的病變,MRI往往更精準。
03|體內鋼板對磁共振會有影響嗎???
對于植入了鋼板的患者,很多人擔心“進去磁共振會不會被吸出來?”或者“圖像會變花嗎?”
實際上,影響主要來自兩個方面:
- (1)磁場相互作用:如果鋼板含鐵量高、磁性強,會受磁場拉力影響,產生“位移”甚至熱感。但目前臨床上常用的鋼板,多為不銹鋼或鈦合金,這些材料磁性很小,意外風險大大減少。
- (2)圖像干擾:鋼板可以阻擋或散射射線,靠近植入部位的圖像可能“模糊”, 叫做“金屬偽影”。有些部位會有一片黑白混雜區,但比較遠的區域通常不受影響。
簡單來說,金屬的種類和位置決定了影響大小。曾有40歲的男士,因肱骨中段骨折植入鈦合金鋼板,術后半年做肩部MRI,發現鋼板周邊圖像模糊,但肩關節、肌肉等其他區域清晰可見。這說明并非所有植入都會完全“阻擋”診斷。
04|醫學界對鋼板與磁共振的安全評估 ??
醫學界多項研究驗證了主流內植鋼板與MRI的兼容性。關鍵在于不同金屬的反應是不一樣的。
鋼板常用材料 | 磁性反應 | MRI檢查安全性 |
---|---|---|
316L不銹鋼 | 微弱磁性 | 大部分情況下安全 |
純鈦或鈦合金 | 幾乎無磁性 | 目前公認安全 |
含鐵磁性合金 | 高磁性 | 存在較高風險,需慎用MRI |
- 鈦合金鋼板植入后進行3.0T超高場MRI,未見明顯熱效應或移位。(Wang et al., 2017)
- 不銹鋼鋼板雖然磁性微弱,但標準條件下同樣未出現明顯風險。(Shellock, 1996)
若鋼板已穩定植入超6周,且為主流材料,大部分情況下MRI是安全的。不過,安全也依賴植入時間、術后并發癥以及設備磁場強度這些因素。
05|磁共振前患者需要做什么準備??????
在MRI前,患者配合醫生做好以下準備,可以降低風險并提升檢查效果。
以一位28歲男青年為例,左小腿舊骨折植入鈦合金鋼板。因腰背痛需做腰椎MRI,醫生在了解鋼板材料為鈦合金后,順利完成掃描,且由于位置遠離腰部,圖像并無明顯偽影。這案例提醒大家,準確說明植入類型和手術詳細信息,對醫生判斷很關鍵。
06|未來趨勢:更安全的新材料與成像技術 ??
隨著醫療科技進步,科學家們正研發更適合MRI檢查的新型金屬材料。鈦合金、PEEK(醫用高分子)等材料已經廣泛應用,具有更好生物相容性和更低磁性。
- 1. 新材料不斷涌現:鈦合金內固定物已成為主流,PEEK等高分子材料正逐步取代部分金屬,有助于減少偽影影響,適宜做MRI檢查。
- 2. 成像技術持續優化:MAVRIC、SEMAC等金屬偽影抑制技術,相當于給MRI“加了降噪濾鏡”,讓植入金屬的患者也能獲得更清晰的影像。
- 3. 個體化檢查方案:醫生會根據病人具體材料類型、手術時間、檢查目的定制方案,未來流程將更加精準和安全。
這說明,不管是鋼板材料還是MRI技術,都在傾向于“讓安全更有保障”。未來,帶鋼板的朋友做磁共振將會越來越方便、不用過分擔憂。
07|行動建議與總結 ??
- 有金屬植入物時,做MRI前主動告知醫生詳細情況。
- 盡量保留手術材料說明或植入卡片,關鍵時刻派上用場。
- 現代主流鈦合金鋼板與MRI基本兼容,別過度擔憂。
植入了鋼板后怕進磁共振?其實現代醫療技術已大為降低安全隱患。提前咨詢、做好準備、用科學態度應對,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。如果你身邊也有人有同樣疑問,不妨把這份指南轉發給他——讓實用的醫學知識更好幫到大家的日常生活。
參考文獻
- Wang, C., Zhang, Q., Huang, X., et al. (2017).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f titanium alloy orthopedic implants at 3.0 T: Assessment of safety and artifact. Journal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, 46(3), 872-879. https://doi.org/10.1002/jmri.25651
- Shellock, F. G. (1996). MR safety and compatibility of biomedical implants and devices. Radiology, 199(2), 605-610. https://doi.org/10.1148/radiology.199.2.8668791
- Park, S. M., Kim, D. H., Oh, S. H., et al. (2016). Evaluation of metallic artifacts and optimal sequence in MRI for patients with metallic orthopedic implants. Clinical Orthopaedic Surgery, 8(3), 297-303. https://doi.org/10.4055/cios.2016.8.3.29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