踝關節骨折后的踮腳與跟腱攣縮:讓我們一探究竟
01. 踝關節骨折到底是什么樣子?
日常走路,有時一個不小心崴了腳,一頓劇痛過后,有些人發現腳踝腫起來、不能正常著地。這其實有可能是踝關節骨折。踝部,是連接小腿和腳掌的“樞紐”,也是活動最頻繁的部位之一。一次輕微崴腳常常無大礙,但也有個別情況,骨頭真的會出現斷裂。
踝關節骨折不只是暫時疼痛和腫脹,更大的麻煩是它很容易影響到之后的日?;顒?。尤其在骨折后初期,有些人動作會變得異常小心,怕再傷到,甚至稍微移動一下都會覺得別扭。別忽視這些信號,對后續康復有重要影響。
02. 骨折修復后,恢復期的“坎”有哪些?
- 固定階段的小困擾 ??
前期骨折需要石膏或支具固定,這段時間關節幾乎不動。簡單來說,就像讓關節“休眠”了一樣。很多人覺得,石膏拆除后就萬事大吉,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。 - 功能恢復擋不住
進入主動活動期時,患者往往發現踝部有點僵硬,活動范圍變小,特別是想踮起腳時,會有拉扯感或者輕度疼痛。這種情況并不罕見。例如,有位48歲的男性工人,術后拆除石膏初期,嘗試踮腳時只能提升一小段,走路時明顯一瘸一拐。 - 康復訓練的不易
真正的挑戰在于功能鍛煉階段。定期進行康復訓練,包括小范圍活動和力量練習,是打破僵局、恢復正常行走的關鍵。實踐中不少人因為怕疼、嫌麻煩,導致鍛煉沒跟上,恢復進度被拉長。
TIPS:康復期的規律訓練,比短時間的猛鍛煉效果更持久,出現難以踮腳等現象,說明需要調整康復計劃,最好請專業物理治療師指導。
03. 踮腳的生理機制:一場肌腱和骨骼的協作
踮腳動作其實看似簡單,背后卻依賴復雜的肌肉和腱的組合力量。最核心的是跟腱(連結小腿肌肉與腳跟的粗厚韌帶),它像一根彈簧一樣,在踮腳時儲存和釋放能量。沒有跟腱——或者跟腱功能受限,腳就沒法正常抬起后跟。
有時候,踮腳受限并不僅僅是骨頭問題,更多和跟腱及小腿肌肉的力量、彈性密切相關。比如一位55歲的女性教師,骨折痊愈后,發現平時走樓梯腳后跟總是先著地,很難像以前那樣輕快踮起,這背后問題大多與跟腱的“變緊”有關。
小知識:踮腳之所以重要,是因為它關系到我們步態的完整——缺了這一環節,走路很容易跛行或者跌倒。
04. 跟腱攣縮的病理“幕后”
跟腱攣縮,簡單來說,就是跟腱和周圍組織變得又短又緊,“彈簧”失去了原有的靈活。最常見的誘因是長時間保持固定姿勢,比如骨折修復期間長時間固定,關節和肌腱失去了拉伸機會,導致縮短僵硬。
誘因 | 如何表現 |
---|---|
術后長期石膏固定 | 踝部活動受限,不能踮腳 |
缺乏主動鍛煉 | 后期容易出現走路不穩 |
研究發現,踝關節在固定6周以上,跟腱攣縮風險明顯上升(Wilk et al., 2012)。
05. 踝關節骨折與跟腱攣縮:二者的關聯在哪?
實際上,大部分踝關節骨折后的踮腳難題,都與跟腱攣縮脫不了關系。術后活動減少,肌腱適應性降低,跟腱慢慢變短。如果此時大幅度強行繃直腳背,不僅本身會有疼痛感,還可能出現局部腫脹,加重功能障礙。
比如一位62歲的退休女性,因右踝骨折手術后未加重視康復,導致半年后嘗試踮腳,后跟抬離地面不到一厘米,同時伴有持續拉扯感。之后不得不到康復科進行專業干預,才有了明顯好轉。這個案例說明,踝關節活動減少、跟腱“變短”,會讓患者早期恢復期格外艱難。
踝關節術后的活動障礙,若忽略及早識別和干預,就有可能出現慢性行走困難,甚至影響生活自理。這些問題初期不明顯,一旦習慣了“走路不敢踮腳”,恢復就會更慢。從中可以看出,及時預防和糾正非常關鍵。
06. 如何改善踝關節功能?幾個實用建議
好消息是,大部分踝關節骨折后的功能問題通過科學康復,都能逐漸得到改善。下面總結幾個靠譜的方案,供有需要的朋友參考:
- ???♂? 早期定點小幅度活動:拆除固定后,循序漸進做踝部活動,初期以很小角度為主,每天多次比一次多量更有效。
- ?? 跟腱拉伸訓練:站于臺階邊緣,腳跟緩慢下沉至有拉伸感即可,堅持15-20秒,每天2-3組。
- ?? 必要時請專業康復師指導:動作不到位,或者疼痛劇烈,不建議自行鍛煉,務必請專業人員個別指導。
- ?? 營養均衡,多吃含蛋白質和維C的食物:蛋白質助修復,維C有助減少炎癥,舉例:雞蛋=蛋白質來源,橙子=維C供應。
- ?? 有持續疼痛或不能負重時及時復查:超過1周關鍵訓練無效果,須就醫檢查是否存在并發癥。
貼士:大部分臨床康復建議循序漸進、量力而行(參考:van Tulder et al., 2017)。每天20-30分鐘拉伸運動會有明顯幫助。
07. 結語:康復不易,科學推進才關鍵
其實,踝關節骨折后的恢復是個既需要耐心、又不能拖延的小工程。能否順利踮腳,背后既有肌腱的彈性,也少不了持續的鍛煉和科學的生活習慣。咱們每個人遇到類似狀況,不妨多一點重視、少一點拖延,必要時按時復查,讓踝關節真正“回歸正常速度”。
參考文獻
- Wilk, K. E., Arrigo, C. A., & Andrews, J. R. (2012). Rehabilitation Following Ankle Fracture. Journal of Orthopaedic & Sports Physical Therapy, 42(6), 446-466. https://doi.org/10.2519/jospt.2012.4006
- van Tulder, M., Becker, A., Bekkering, T., Breen, A., Gil del Real, M. T., Hutchinson, A., ... & Vercoulen, J. (2017). Chapter 3. European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cute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in primary care. European Spine Journal, 15, S169–S191. https://doi.org/10.1007/s00586-006-1071-2
- Heikkinen, J., Lantto, I., Flinkkil?, T., Ohtonen, P., M?enp??, H., & Laine, V. (2016). Soleus muscle atrophy is common after ankle fracture: a prospective study.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 American Volume, 98(12), 961-967. https://doi.org/10.2106/JBJS.15.0142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