干燥綜合征:當身體的水潤變成沙漠的信號
早晨起床,嘴里發黏,吞咽有點費勁,喝了水也改善不多。還會覺得眼睛像有沙子,偶爾皮膚也泛起細小的干紋。對于不少中年朋友來說,這可能只是秋冬季的正常反應。但如果這些“干”持續出現在生活里,或許就不只是季節原因那么簡單了。其實,這些微妙的變化,有時是身體向你發出的特別信號,和干燥綜合征有關。
01. 是什么導致身體“干涸”?
干燥綜合征(Sj?gren's syndrome)屬于自身免疫性疾病。簡單來說,就是身體的免疫系統誤把自身的分泌腺(主要是淚腺和唾液腺)當成“外來入侵者”來攻擊。從醫學角度看,免疫細胞像“警衛”,本來保護我們的安全,但當這個“警衛”分辨失誤,就可能讓健康組織受傷(Fox, R.I., 2005)。
雖然它常見于40歲以上女性,但也會出現在其他年齡層。據研究,約90%的干燥綜合征患者為女性(Mavragani & Moutsopoulos, 2010),遺傳、環境、激素等多種因素都可能參與其中。做個比喻,好像原本平靜的湖泊,某天起了內澇,不是因為外界的風浪,而是“湖水自擾”。
02. 干燥綜合征的常見癥狀
表現部位 | 早期信號 | 明顯癥狀 |
---|---|---|
口腔 | 偶爾唾液變少、進食易粘牙 | 辣味、干痛,持續口渴 |
眼睛 | 輕度發澀、偶有異物感 | 持續流淚刺激,眼紅痛癢 |
皮膚 | 偶見小片干燥、緊繃 | 成片脫屑、癢感明顯 |
說起來,有位52歲的女性患者,起初只是偶爾吃飯覺得飯團難以下咽,沒太在意。后來口腔黏膜變薄、刷牙時常流血,整個上午都覺得嘴干,這才去醫院求診。這個例子其實很常見——癥狀很容易和“上火”混淆,但干燥綜合征的“干”,持續性和廣泛性更強,單靠喝水難以緩解。
03. 不只是“干”——干燥綜合征的潛在表現
- 關節癥狀:有的患者會感到手指、手腕、膝蓋等關節偶爾僵硬或隱隱作痛。這不是突發的劇烈不適,而是間歇性的小困擾,容易被誤認為“勞累”或“練得太多”。
- 慢性疲勞:疲乏也是常見體驗。不是睡一覺就能消除的困倦,而是連串的乏力,好像電池總也充不滿,影響日?;顒?。
- 胃腸困擾:有些朋友會出現腹脹、消化慢、偶爾腹瀉或便秘。這主要與消化腺功能下降有關。
04. 如何識別與診斷干燥綜合征?
診斷這類自身免疫病,并不是靠單一檢查說了算。主要有3個環節——
方法 | 說明 | 作用 |
---|---|---|
臨床癥狀綜合評估 | 醫生了解患者的“干燥”史以及全身情況 | 判斷是否符合典型表現 |
實驗室檢查 | 常用有抗SSA、抗SSB抗體檢測,唾液流量測定 | 輔助確診,找到免疫異常的證據 |
相關輔助項目 | 有時需要行小唾液腺活檢,或眼結膜染色等 | 進一步查找腺體炎癥 |
只要干燥癥狀異常明顯,持續時間較長,建議去醫院系統評估,不要依靠自查結果“自我安慰”。
05. 干燥綜合征的生活影響與調適
- 進食容易噎住,喜歡湯泡飯、軟面條
- 說話多了嗓子沙啞,工作中容易疲憊
- 維持視力難度增加,看書看電腦都得休息得更頻繁
- 試著少量多次喝水,避免一次大量喝水
- 可以備一小瓶無糖潤喉含片
- 佩戴保濕型眼藥水,請醫生推薦合適品種
- 穿著棉質、柔軟衣物,減少皮膚摩擦
06. 前景與希望:干燥綜合征的治療進展
目前,醫學研究尚未找到徹底根除干燥綜合征的方法,不過控制癥狀和提高生活質量已經變得越來越容易。輕度患者常用人工淚液、唾液替代劑緩解不適;中重度時,醫生可能建議口服羥氯喹等免疫調節藥,或短期激素。
類型 | 常見藥物/方法 | 適用情況 |
---|---|---|
局部措施 | 人工淚液、保濕眼藥水、唾液替代劑 | 主要用于緩解干燥不適 |
全身治療 | 羥氯喹、甲氨蝶呤等藥物 | 適合全身癥狀或有器官損害者 |
新興療法 | 生物制劑(如利妥昔單抗) | 對傳統藥物無效者 |
總結一下,早期發現、規范生活管理和積極配合治療,是應對干燥綜合征的關鍵。有困惑時,不妨先和專業醫生聊聊,積極面對改變,生活依然可以舒適和充實。
參考文獻
- Fox, R. I. (2005). Sj?gren's syndrome. The Lancet, 366(9482), 321-331. doi:10.1016/S0140-6736(05)66990-5
- Mavragani, C. P., & Moutsopoulos, H. M. (2010). Sj?gren's syndrome. Annual Review of Pathology: Mechanisms of Disease, 5, 273-297. doi:10.1146/annurev.pathol.4.110807.092515
- Mariette, X., & Criswell, L. A. (2018). Primary Sj?gren's Syndrome.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, 378(10), 931-939. doi:10.1056/NEJMra170465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