揭秘支氣管哮喘:了解癥狀,掌握生活
當身邊的朋友因為天氣變冷時開始咳個不停,或者體育課后小孩子抱怨胸悶、喘不過氣,其實這些我們常見的“小毛病”可能并不簡單。支氣管哮喘常常就隱身在這些平常的場景里,等到癥狀嚴重才引起關注。今天,我們來聊聊什么是支氣管哮喘,以及生活中如何與這個“小麻煩”相處。
01 支氣管哮喘是什么?
支氣管哮喘是一種慢性的呼吸道炎癥,主要影響我們的氣道——也就是空氣進出的“馬路”。當氣道遇到刺激時,會變得腫脹、變窄,產生黏液,導致呼吸不暢。
常見病因 | 舉例說明 |
---|---|
遺傳傾向 | 有父母患哮喘的孩子,風險更高 |
環境因素 | 經常接觸空氣污染或二手煙 |
過敏原 | 比如花粉、寵物毛發、塵螨等 |
其實哮喘不分年齡,任何人都有可能“偶遇”。
別忽視,如果你或家人常常出現類似“呼吸不順”的現象,值得關注。
02 典型癥狀有哪些?
剛開始,哮喘的信號其實挺“低調”。可能只是在夜深時偶爾咳嗽,或者晨起時感覺喉嚨癢癢的。簡單來說,有些癥狀剛冒頭時并不容易引起警覺。
- ?? 輕微咳嗽(晚上、清晨時最明顯)
- ?? 胸口發緊(像被“輕輕拉著”)
- ?? 偶爾喘息(呼吸時有點輕微“咻咻”聲)
- ?? 鍛煉后氣短(爬樓、運動后容易氣喘)
上述這些信號,多在初發期表現為輕微、偶爾,往往過一陣就好,所以很多人沒太放在心上。
03 哮喘發作有哪些警示信號?
- 呼吸困難:明顯感到吸一口氣都費勁(不是單純氣短,而是連說話都困難)。
- 持續性咳嗽:無論白天黑夜,總是止不住地咳。
- 嚴重喘息:呼吸時胸前始終有“咻咻”的響動,有人形容像“小嚶嚶”的風聲。
- 胸悶疼痛:胸口壓抑不適,甚至影響活動。
- 嘴唇或指尖發青:代表身體缺氧,屬于嚴重情況。
如果出現上述持續、嚴重的表現,切忌自己扛著。最好盡快聯系醫生,及時處理。
04 什么會讓哮喘癥狀加重?
其實哮喘不是“兵來將擋”都一個樣。環境、生活方式和身體狀態,都會對它有影響。來看看常見的幾個加重因素。
- 氣候變化:早晚溫差大、冷空氣來襲時更容易發作。
- 空氣污染:如霧霾天、室內灰塵增多,都會刺激氣道。
- 過敏原暴露:如家中常見的塵螨、寵物毛發、霉菌等。
- 劇烈運動/情緒刺激:跑步、球類運動、突發激動都可能讓氣道變得敏感。
- 吸煙與被動吸煙:醫學研究顯示,暴露于二手煙的兒童,哮喘風險明顯上升(Litonjua et al., 2002)。
所以說,生活環境和行為習慣與哮喘息息相關。碰到上述情況,癥狀往往比平時重。
05 兒童和成人的哮喘癥狀有何不同?
兒童 | 成人 | |
---|---|---|
癥狀表現 | 多為夜咳、運動后喘息,胸悶不適常說不清 | 喘息、胸悶、持久喘不過氣,有時覺“壓著塊石頭” |
易被誤診 | 常被當做感冒、支氣管炎 | 會混淆為慢阻肺、過敏性鼻炎等 |
兒童表達不清、家長也容易忽略,延誤診治也就不奇怪了。
其實,兒童哮喘常常表現不典型,很多家長容易誤以為只是普通小病。
成年人相對容易描述自己的不適,但輕癥下也會被忽視。遇到反復咳嗽、不明原因氣短,別一味歸因于“體質差”或“年紀大”。
06 生活中怎么與哮喘好好相處?
- 環境管理:保持家里空氣流通,定期清理床單避免塵螨堆積,減少家中絨面裝飾品。
- 合理飲食:多攝入富含維生素C的新鮮蔬果,如橙子、西藍花。
食物推薦:橙子 + 預防呼吸道感染 + 日常餐后當水果 食物推薦:西藍花 + 有益抗氧化 + 水煮或炒食,維持營養 - 規律作息:充足睡眠、不過度勞累,對全身免疫力有好處。
- 藥物管理:按醫囑使用吸入藥物,隨身備好急救噴霧。癥狀加重時不要自行加量,應及時咨詢醫生。
- 運動選擇:選擇強度適中的體能鍛煉,如散步、慢跑、小運動量游泳。
40歲以上或有家族史的人群,也可以考慮一年到兩年做一次肺功能和氣道炎癥的評估。
說起來,哮喘雖然常見,但并不可怕。日常生活中,幾項穩定的好習慣、及時求助專業醫生,已經足夠幫助我們和這個“小麻煩”和平共處。如果你或家人有過相關經歷,不妨把這些簡單易行的方法試一試。生活繼續,呼吸自如,其實并不難做到。
參考文獻
- 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. (2022). Global Strategy for Asthma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.
GINA Report - Gern, J.E. (2021). How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and Exacerbation of Asthma. Pediatric Allergy and Immunology, 32(5), 872–878. https://doi.org/10.1111/pai.13487
- Litonjua, A.A., Carey, V.J., Weiss, S.T., & Gold, D.R. (2002). Race, socioeconomic factors, and area of residence are associated with asthma prevalence. Pediatrics, 109(2), 222-227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