擺脫疼痛的束縛:腰椎間盤突出癥與微創手術的探秘
01|什么是腰椎間盤突出癥?
有些人發現,坐久或者彎腰做家務,腰部會有點不舒服。偶爾換個姿勢能緩解,可時間一長,那種悶脹或酸痛就像不速之客一樣悄悄出現。其實,這就是腰椎間盤突出癥比較常見的開端。作為一種影響頗廣的腰部疾患,腰椎間盤突出多發生在中年及以上人群,但也有年輕白領因為久坐提前“中招”。
簡單來講,腰椎間盤突出癥是指腰椎骨之間的“軟墊”(即椎間盤)出現破裂,里面的物質向外擠壓,刺激或壓迫附近神經,進而引發疼痛或其他不適。雖然不是什么“絕癥”,但如果反復發作,還是很影響生活質量,比如不能久站、不能久坐,有時連正常走路都費勁。
02|腰椎間盤突出的主要癥狀與檢查方式
早期,有的人只是偶爾覺得腰不舒服,比如開車一小時后想換個姿勢,或者蹲久站起時會有短暫刺痛。但假如壓迫到神經,感覺就很不同了——有些朋友可能會發現,從下腰部一直到小腿外側,隱約會有脹痛、麻木甚至火辣辣的難受。
- 輕微階段:間歇性腰酸、偶爾放射到大腿,有些朋友夜里翻身才感覺到。
- 明顯加重時:走路一段時間就腿疼、麻木,甚至得停下來歇一歇再走(醫學上稱為“間歇性跛行”)。
- 持續嚴重時:有患者出現雙腿麻木乏力,甚至大小便控制變差,影響生活自理能力。
檢查方面,最常見的是腰椎MRI(磁共振成像),它可以清楚顯示椎間盤的具體情況和神經是否受壓,有助于醫生做出準確判斷(Kreiner, D. S., et al., 2014)。結合體格檢查,比如直腿抬高試驗,可以幫助比較早地分辨是否有神經受累的風險。
癥狀表現 | 檢查建議 |
---|---|
輕度腰酸 | 一般建議休息、觀察,如反復發作建議骨科門診評估 |
腿部放射痛、麻木 | 建議行腰椎MRI檢查 |
大小便異常、雙下肢痛麻 | 優先急診處理,考慮神經損傷風險 |
03|腰椎間盤突出是怎么發生的?
- 日積月累的壓力:長期久坐、重體力勞動或反復搬重物會讓椎間盤慢慢老化、彈性變差。尤其辦公室人群和司機朋友,每天久坐數小時,椎間盤所受的壓力遠高于行走時(Adams, M. A., & Roughley, P. J., 2006)。
- 姿勢不對頭:長期彎腰駝背刷手機、翹腿或慵懶沙發姿勢會讓部分椎間盤受壓更多,容易出現突出。
- 年齡因素:人年齡越大,椎間盤里的水分丟失,彈性更弱,所以40歲以后發病率逐漸升高。
- 遺傳背景和突發損傷:有些家族腰椎疾病較多,有一定遺傳傾向。另外,突然的劇烈運動、摔傷或咳嗽猛烈,都有可能造成椎間盤破裂。
數據顯示,超過75%的慢性腰痛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椎間盤退變,其中一部分會發展為腰椎間盤突出(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, 2016)。
04|微創手術到底有哪些優勢?
有的人一聽到“手術”就害怕,擔心住院時間長、恢復慢。其實,現在腰椎間盤突出癥常用的是微創手術,大大減少了創口和恢復時間。它像修補路面上的一個小坑,不再是大范圍“開挖”。(比喻2)
微創手術 | 傳統開放手術 |
---|---|
切口1-2cm或更小,局麻或全麻下完成 恢復較快,術后當天或次日活動 住院時間短,通常3-5天 | 切口大(約5-10cm),一般全麻 恢復慢,需臥床時間較長 住院時間至少7-14天,傷口大 |
- ? 創口?。?/strong>多數情況下切口只有1-2厘米。
- ?? 恢復快:一般術后第二天即可下床,有些人幾天就能正常出院。
- ?? 對肌肉損傷少:通過皮膚和肌肉之間的“小通道”進入,避免了大量剝離和牽拉。
研究資料表明,微創脊柱手術較傳統方式出血量減少約70%,并發癥發生率也有明顯降低(Phan, K., et al., 2016)。
05|哪些人適合做微創手術?
- 持續或加重的神經根痛:比如37歲的男性,保守治療三個月后,疼痛反而頻繁發作,腿部持續麻木,影響工作和睡眠。像這種情況,微創手術可能就是更合適的選擇。
- 已經影響日常工作或生活:比如反復請假、不能獨立購物或上下樓梯困難。
- 嚴重影像學證據:影像(MRI)證實椎間盤突出明顯壓迫神經或者馬尾神經,尤其出現大小便控制能力減退時,手術干預就比較緊急了。
- 無法耐受長期藥物或康復:部分患者藥物過敏或胃腸反應重,醫生會根據具體情況推薦微創手術治療。
06|微創手術怎么做?
微創手術常用兩種方式:一是椎間孔鏡技術,二是微創椎板切開。兩種方式都依靠先進的內窺鏡或者顯微鏡,在小切口下精細操作。
- 定位:通過CT或X線準確尋找突出部位。
- 建立“通道”:用細長導管穿刺到椎間盤。
- 精準移除突出物:通過內鏡,在屏幕下清晰操作,只取出突出部分,最大限度保留其他組織結構。
手術時間一般為1-2小時,術中出血量很小。做完手術后,大多數患者當天或次日就能下地。監測12-24小時后,如果無特殊不適就可以逐步恢復日常活動。
過程環節 | 優點 |
---|---|
術中導航定位 | 提高手術精準度、防止誤操作 |
通道建立 | 減少肌肉損傷,降低疤痕風險 |
術后監護 | 觀察神經功能恢復,防止并發癥 |
07|術后康復與預防復發
微創手術不是終點,康復訓練尤為重要??梢园研g后康復比作新買來的跑鞋,需要“磨合”才能更舒服、更耐用。(比喻3)
- 日常鍛煉:建議術后按醫生指導做腹肌和背肌鍛煉,瑜伽里的“小橋式”、平板支撐和簡易有氧操都很合適。
- 科學用腰:搬重物時要用膝蓋帶動,不要猛彎腰。
- 飲食助力恢復:
食物名稱 具體功效 食用建議 銀耳 有助于結締組織修復 一周2-3次,燉湯口味佳 牛奶 補充優質蛋白、鈣 每天1-2杯,加深骨質健康 深綠色蔬菜 富含鉀、鎂等微量元素 每餐留一點,維持肌肉代謝 - 合理作息:保證充足睡眠,晚上10-11點休息,身體修復效率更高。
- 復診隨訪:一般手術后三月和半年各復查一次,了解椎間盤恢復情況。
引用文獻
- Kreiner, D. S., Hwang, S. W., Easa, J. E., Resnick, D. K., Baisden, J. L., Bess, S., ... & North, A. M. (2014). An evidence-based clinical guideline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with radiculopathy. The Spine Journal, 14(1), 180-191. 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spinee.2013.08.003
- Adams, M. A., & Roughley, P. J. (2006). What is 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, and what causes it? Spine, 31(18), 2151-2161. https://doi.org/10.1097/01.brs.0000231761.73859.2c
-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. (2016). Global, regional, and national incidence, prevalence, and 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 for 328 diseases and injuries for 195 countries, 1990-2016: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6. The Lancet, 390(10100), 1211-1259. https://doi.org/10.1016/S0140-6736(17)32154-2
- Phan, K., Mobbs, R. J., & Le, H. (2016). Minimally invasive versus open laminectomy for lumbar stenosis: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-analysis. Spine, 41(2), E91-E100. https://doi.org/10.1097/BRS.000000000000117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