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發性骨髓瘤:患者必知的實用知識與健康管理
日常生活里,腰酸背痛、體力下降似乎成了不少中老年朋友的“家常便飯”。大多數時候,大家覺得忍一忍、歇一歇就好,未曾想,有些看似普通的癥狀其實藏著健康信號。比如多發性骨髓瘤,這種血液疾病經常在不經意間“潛伏”,讓人疏忽了初期的小警示。認真了解它,或許能為健康多一道防線。
01 什么是多發性骨髓瘤?
多發性骨髓瘤,是一種來源于骨髓中的漿細胞(即負責產生抗體的細胞)的惡性腫瘤。簡單來說,骨髓就像生產血細胞的大工廠,漿細胞本該幫助人體防御病菌。當部分漿細胞“走偏”,變得異常增殖,它們會大量產生異常蛋白,反而影響正常造血。這種情況就叫多發性骨髓瘤。
與其他常見腫瘤不同,多發性骨髓瘤常見于中老年人,尤其60歲后風險逐漸升高。很多人初聽“骨髓瘤”覺得陌生,但其實它已成為血液系統腫瘤里的“第三大常見者”(僅次于白血病、淋巴瘤)(Rajkumar, 2020)。
?? 初期癥狀不顯,早期注意力不集中,往往容易被忽視。
02 怎樣發現多發性骨髓瘤的警示信號?
- ?? 持續的骨痛: 如果發現最近腰背,尤其是胸椎、肋骨等地方常有鈍痛,活動后更明顯,甚至影響睡眠,別輕易歸因于“勞累”或“骨質疏松”。比如,有位女性患者,四個月前開始感到腰部和肋骨持續疼,不僅沒好轉,甚至睡覺都被痛醒,最終被確診為多發性骨髓瘤。
- ?? 不明原因的乏力和貧血: 如果平常精力明顯下降,兩三步路就氣喘吁吁,臉色蒼白,但檢查吃睡都正常,也應考慮問題不在表面。
- ??? 反復感染: 平時小病不斷、感冒不易好,出現口腔炎、肺炎等情況,要警惕免疫系統異常被“拖累”。
- ?? 身體消瘦: 近幾個月體重下降明顯,食欲還算正常,就應提高警覺。尤其伴隨有夜間出汗或皮膚容易出血點、青紫等。
以上這些癥狀,若持續出現,建議盡早到正規醫院血液科檢查?。拖延,只會耽誤最佳治療時機。
03 多發性骨髓瘤的成因:為什么會得這種病?
說起來,多發性骨髓瘤的發生沒有單一的“罪魁禍首”,但不少醫學研究已經確認幾類風險因素:
- 年齡增長: 超過60歲的群體,發病率顯著升高。有統計顯示,60歲以上占到新發病例的三分之二(Kazandjian, 2016)。
- 遺傳傾向: 部分人群因為家族有過同類血液病史,患病風險是常人的2倍左右。
- 環境影響: 長期暴露于某些化學品(如苯及農藥)、放射性物質,相關研究顯示患病概率增加。
- 免疫異常: 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、慢性炎癥、長期免疫抑制,也為發病“推波助瀾”。
- 吸煙史: 部分研究認為,長年吸煙微微提升風險,剛好對應上文中那位女性患者曾有吸煙習慣(Cowan et al., 2017)。
環境不可逆、遺傳無法選擇,但在以上因素中,生活方式則是我們可以努力優化的環節。
04 檢查與診斷:怎樣明確診斷多發性骨髓瘤?
看似普通的骨頭痛、勞累乏力,其實光憑醫生肉眼難以判斷,多發性骨髓瘤的明確診斷必須依賴這些檢查:
- 血液檢查: 包括全血細胞分析、免疫球蛋白、蛋白電泳等。異常表現如貧血、高球蛋白血癥。
- 骨髓細胞學(骨髓穿刺): 檢查骨髓漿細胞增多情況,是確診的關鍵。
- 影像學: X線、CT、MRI用于發現骨骼病變及壓縮骨折。
- 特殊蛋白檢測: 驗證有無異常單克隆蛋白(M蛋白)生成。
醫生會根據這些詳細結果做出“分型分期”,比如DS分期、ISS分期等,有助于后續精準治療。
?? 不同于一般檢查,骨髓穿刺雖稍有不適,但對于確診和判斷病情嚴重程度至關重要。
05 多發性骨髓瘤的治療方法有些什么?
治療多發性骨髓瘤,沒有一刀切的方案。主要有:
- 化療: 傳統又基礎的方法,通過阻斷異常漿細胞的繁殖。常見組合有硼替佐米與地塞米松。例如,上文提到的女性患者,最初就接受了BD方案(硼替佐米+地塞米松)化療,后續又調整為三藥聯合。
- 靶向治療: 如來那度胺等藥物,通過“針對性打擊”異常細胞,副作用較傳統化療小,逐步應用成為趨勢(Rajkumar, 2020)。
- 造血干細胞移植: 年齡、體能較好者可考慮。它像一次“重啟”骨髓,預后較佳,但并非所有人都適合。
- 骨保護藥物: 如唑來膦酸,可抑制骨破壞、延緩骨折。
- 支持治療: 針對并發癥,如貧血、感染等對癥措施,幫助患者度過化療不良反應期。
需要注意,治療過程中難免有副作用,比如血細胞減少,不過大多數經過及時對癥支持護理,都能恢復正常,比如上述實例期化療過程中就出現過白細胞、血小板降低,幸好及時處理并無大礙。
06 日常管理:如何照顧自己的身體?
治療不是唯一的戰場,日常的身體管理同樣重要。以下建議可以真正幫到每一位多發性骨髓瘤患者,當然家人和朋友也同樣適用:
- ?? 多樣化均衡飲食: 新鮮蔬菜(幫助調節腸道功能)、高蛋白食物如牛奶、雞蛋(促進身體修復)、優質碳水如糙米或燕麥,搭配食用有利造血和免疫恢復。
- ???♂? 適度運動: 每天堅持短時快步走,有氧運動能提升體力。避免劇烈或沖擊性大動作,例如爬山舉重,以防意外骨折。
- ?? 定期復查: 治療期間和康復期都要按照醫生建議,每3-6個月做血液、骨骼等系列檢查,便于及時調整治療方案。
- ?? 保證充足睡眠,規律作息: 避免熬夜和焦慮。高質量的休息是身體恢復的重要環節。
- ?? 多喝水: 有利于代謝廢物、保護腎臟,特別是有腎功能異常的朋友更要注意每日飲水量。
- ?? 樂觀心態: 研究表明,保持積極的心情對率先恢復體能和免疫功能也大有幫助(Cheng et al., 2018)。
如果出現發熱、劇烈疼痛、流感癥狀或皮膚、鼻腔等部位出血,應及時就醫,不宜自行拖延。醫院的血液科是最專業的求助渠道,有條件時選擇三甲醫院優先。
其實,多發性骨髓瘤并不是不可戰勝的敵人。更早地認知、理智地對待、科學地管理,已讓越來越多的患者擁有更好的預后。生活中遇到的不適,哪怕只是小小的改變,都可能成為預警信號。相信醫學,相信自己的身體,也相信每一次主動的改變能讓健康更多一分穩妥。
多關注自己,關心身邊的人,健康常在路上。
參考文獻(選摘部分)
- Rajkumar, S. V. (2020). Multiple myeloma: 2020 update on diagnosis, risk-stratification and management. *American Journal of Hematology*, 95(5), 548-567. https://doi.org/10.1002/ajh.25791
- Kazandjian, D. (2016). Multiple myeloma epidemiology and survival: A unique malignancy. *Seminars in Oncology*, 43(6), 676-681. https://doi.org/10.1053/j.seminoncol.2016.11.004
- Cowan, A. J., Green, D. J., Kwok, M., Lee, S., Coffey, D. G., Holmberg, L. A., & Bensen-Kennedy, D. (2017).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multiple myeloma: A review. *JAMA*, 317(4), 407-418. https://doi.org/10.1001/jama.2016.18151
- Cheng, M. L., et al. (2018). The impact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on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multiple myeloma. *Psycho-Oncology*, 27(1), 207-213. https://doi.org/10.1002/pon.4422